常识 | 南诏德化碑 |
释义 | 《南诏德化碑》唐代南诏(云南地区割据政权)为其统治者所立之碑。立于南诏赞普钟10年(776)。碑文作者为郑回。主要内容是为南诏叛唐归附吐蕃辩解,申明对唐作战实为奸佞所迫。文中涉及一些道德原则和观念。如认为“至忠不可以无主,至孝不可以无家”,但“人无常主,惟贤是亲”。因此自认为在唐朝奸佞的逼迫下弃唐归附吐蕃是正当的、合理的。战败唐军后又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于是收唐军尸骨上万祭而葬之。南诏统治集团的成员既有彝族也有白族,故此碑代表当时彝族和白族的思想。 南诏德化碑白族碑铭文学作品。位于今云南大理县城南7.5公里的太和村(即南诏初期太和城遗址)。现仅存碑文四百字,是原碑文的十分之一。碑文记述南诏国王阁罗凤继皮罗阁为云南王、统一六诏、东和诸爨、与唐边吏发生矛盾以至武装冲突、天宝之役及一度叛唐而归附吐蕃等事件。碑文系纪史之作,但极富文学色彩,多有名章佳句,对白族书面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南诏德化碑唐时南诏著名碑刻。唐大历元年(766)刻石。明代已见著录,后沉埋土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王昶访获,今存云南大理市太和村西两道城墙间。碑高3.02米,宽2.27米,碑文及碑阴题名,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书。均正书。残泐大半,故行款不明。此碑乃南诏臣僚为颂扬阁罗凤功绩而作。详细记载了阁罗凤统一六诏、东和诸爨,不得已而依附吐蕃的原因和经过情况。可补《蛮书》及两唐书之不足。还记载了南诏初年政治、军事、农业、物产、地理、交通,乃至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是研究南诏史最重要的材料。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