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三征高丽 |
释义 | 三征高丽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扩大个人声威,先后三次进攻高丽。从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起,隋炀帝就积极扩军备战,拟东征高丽。大业八年,隋军水陆两路,首攻高丽:陆军一百一十三万人,号称二百万,由炀帝亲自率领,分二十四军从涿郡(今北京)出发,随军民夫二百多万,趋平壤;水军七万人由大将来护儿率领,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出发,浮海先进,直指浿水(今朝鲜大同江)。高丽举国军民据险坚守,顽强抵抗。隋军普遍厌战,士气低落,纷纷逃散。水军进至平壤,先胜后败,不敢复留。炀帝亲率隋军主力久攻辽东(今辽宁辽阳)不下;大将宇文述、于仲文率陆路九军,计三十五万五千人,趋至平壤附近,终因粮尽而还,至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遭高丽伏击,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大业九年正月,隋炀帝再次征天下兵集涿郡,又募民为骁果(即卫士),拟二征高丽。四月,炀帝率大军渡过辽河,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炀帝指挥,猛攻辽东城;一路由大将宇文述、杨义臣率领,直趋平壤。水军仍由来护儿统领,从东莱海口出发。辽东城高丽守军拼死奋战,隋军攻城,二十余日不下,双方损失惨重。六月,隋宰相杨素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发动兵变,进围洛阳,企图夺取帝位。炀帝不得不撤军平叛,二征高丽之战又告失败。大业十年三月,炀帝亲临涿郡,三征高丽。时隋境已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征兵士多失期不至,炀帝遂留驻辽西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不敢渡辽河东进。来护儿率水军自登、莱海道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击败沿路高丽守军,直趋平壤。高丽民众因连年作战,早已困弊不堪,国王高元被迫遣使求和。八月,隋军班师回国。隋炀帝三征高丽,前后持续三年之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也给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征高丽三征高丽指隋炀帝对高丽的三次战争。炀帝继位后,肆意向少数民族和邻国耀武扬威,企图使他们畏服。大业八年(612),经大规模准备,杨广征调水陆大军113万发动第一次进攻高丽的战争。水军从东莱海口出发,浮海先行;陆军兵分左右各十二军,每日自涿郡出发一军,相距二十公里,连营渐进,四十日发完,全军连绵干余里。三月,前军渡辽河,久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不下,后隋大将宇文述等率军绕袭平壤,高丽军乘其半渡萨水,以优势兵力反击,隋军大溃,三十万人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军械物资损失无计其数。七月,杨广被迫下令回军。转年,隋炀帝组织第二次战争。陆军刚到前线,国内爆发农民起义和大官僚杨玄感起兵反隋,进攻东都。杨坚不得不从高丽撤兵。大业十年(614)再次发兵,由于国内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地方政府多留兵不发和路上士兵纷纷逃亡,这次兵力较上次少。高丽也不堪连年战争,于同年七月,高丽王遣使请降。隋炀帝命高丽王到隋朝朝见,遭拒绝,炀帝以无力进攻,遂班师回国。三征高丽以失败告终。经三次战争,人民苦于横征暴敛,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农民大起义,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