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潘伯英 | |||
释义 | 潘伯英1903—1968江苏常熟人 潘伯英
潘伯英1903——1968江蘇常熟人,1903年 (清光緒二十九年) 生。9歲能臨摹《水滸傳》 中108將的畫像。16歲入中學,未幾輟學,後任家庭教師。不久拜朱少卿為師,學評話《張紋祥刺馬》。經過幾年說書,技藝逐漸提高。後又拜老藝人王石軍為師,並鑽研書藝。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一度赴武漢,繼回蘇州一帶說書。1941年秋,赴上海東方書場說書。曾與蔣月泉等在一起演出。並與張鴻聲等並成“七煞檔”,從此蜚聲書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評話彈詞研究會改組為評話彈詞改進協會,被推選為主任委員。後從事改革評彈工作,整理《兵傳》、《白蛇傳》,改編《新兒女英雄傳》、《平原烈火》、《劉巧團圓》等。1952年被選為蘇州州市戲曲改進會副主任,蘇州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執行委員。1958年後,辭去評彈協會和評彈團職務,專心致力於新評彈的創作。196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68年11月2日逝世。終年65歲。 潘伯英(1903—1968)近现代常熟人。原名根生。家有潘振芳鼓板乐器店。后因孤贫在中学辍学,曾任家塾师。1919 年师从润余社朱少卿习苏州评话,后师从光裕社王石军,擅说书目有《张文祥刺马》《五义图》《彭公案》等,说表、起角色、现形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表演清装书的程序动作被同道视作规范。还曾演出《鄂州血》《福尔摩斯探案》,并编演《亚森罗平探案》,编写《枪毙阎瑞生》,改编京剧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扫松下书》等为评话演出,以改编演出《张文祥刺马》《彭公案》获誉。1945 年在上海沧洲书场开书,1947 年演出于东方书场,时为“七煞档”之一。致力倡导评弹革新,重视编演新书。1949 年参加上海第一次评弹革新大会书,改编新书目《阿Q 正传》《强渡大渡河》《小二黑结婚》《李家庄变迁》等获誉。当选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上海市文联理事,次年苏沪评话弹词研究会改组为评话弹词改进协会,被公推为主任委员。后曾任苏州市新评弹实验工作团团长,当选江苏省文联委员、省曲艺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市曲艺联合会主席、戏曲研究室主任等。1960 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江苏省、苏州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常委等。弟子有唐骏麟、邱啸鹏、顾宏良等。曾创作苏剧六部、锡剧一部。帮助曹汉昌整理长篇评话《岳传》,帮助曹啸君整理长篇弹词《白蛇传》,改编中篇《刘巧团圆》《罗汉钱》《春风吹到诺敏河》《刘莲英》《谢瑶环》《小刀会》等。创作长篇评话《江南红》,长篇弹词《九八事件》《孟丽君》《唐伯虎智圆梅花梦》《秦香莲》《王十朋》《梁祝》等。著有《潘伯英评弹作品选》等。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