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朱执信 | ||||||||||||||||||||||||||||||||||||||||||||||||||||||||||||||||||||||||||||||||||||||||||||||||||||||
释义 | 朱执信1885—1920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 朱执信1885—1920近代民主革命者、理论家。名大符,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萧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次年参加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开始从事民主革命理论宣传,在《民报》上撰文宣传解释三民主义,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驳斥改良派谬论。1906年回国,在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方言学堂等校任教,宣传革命,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并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某些内容。1908年光绪帝、西太后相继去世,他与赵声、邹鲁等密谋发动巡防营、新军及民军同时发难,攻取广州,事泄而败。宣统二年(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又告失败。翌年四月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参加敢死队,随黄兴攻入督署,负伤,事败避居香港。辛亥革命后,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先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继任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成绥靖处)督办,南北议和后,兼广东审议院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去职,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并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奉命返粤,在广东各地发动一系列小型武装反袁起义。护法运动期间,任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职务,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俄国十月革命后,写《革命党应当如何》,称颂十月革命,并翻译了列宁颁布的《劳动军法规》。1918年随孙中山离粤赴沪,参与撰写《建国方略》,担任《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编辑与撰述,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思想激进。1919年秋——1920年夏,多次到福建漳州等地策划驱逐桂系军阀活动。稍后,又不避艰险赴广东,联络军民,策动虎门要塞司令宣布独立。9月21日赴虎门调停驻军和东莞民军冲突时,被桂系军阀杀害于虎门。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
朱执信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