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刺史
释义

刺史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无治所,奉诏巡行诸郡,以六条问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所察对象主要是二千石长吏,其次为强宗豪右,诸侯王亦在督察之列。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旧制,元寿二年(前1)又改名州牧。东汉建武十一年(35)省。十八年仍置,秩六百石。西汉刺史常以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岁尽诣京都奏事。东汉不令自诣,属吏有从事史、假佐,员职略与司隶校尉同,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守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增大,除监察权外,又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常拥有领兵之权。灵帝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以刺史威轻,建议改置州牧,遂选群臣以居其任。三国魏州或置牧、或置刺史。置刺史领兵者为四品,不领兵者则为单车刺史,五品。蜀、吴皆置,已成为一州行政长官,除治民外,领兵者兼掌武事。晋刺史三级:领兵且加都督者,二品;领兵者四品;不领兵者五品。凡加都督者权颇重,南朝宋同。齐亦置,制不详。梁州分六等,刺史秩二千石,选拟视内职,班品不详。大致大州比令、仆班,小州比参军班。陈刺史亦三等,但稍异晋、宋之制,有不领兵刺史,大州三品,中州四品,小州五品;加督者,大州二品,中州三品,小州四品;加都督者,大州一品,中州二品,小州三品。凡刺史多有加持节、假节之号者,然与官品无关。为加强控制权,刺史常自领治所之郡太守。北魏孝文帝时司州置刺史,官极崇重,为二品中;至太和二十三年(499)时改为司州牧,从二品。外州则例置刺史。天赐二年(405)定制,诸州置三刺史,宗室一人,异姓二人。皇兴中亦有一州置二刺史者。太和二十三年,定上州刺史三品,中州从三品,下州正四品下。北周三万户以上州刺史正八命,二万户以上州刺史八命,一万户以上正七命,五千户以上七命,五千户以下正六命。凡刺史例加将军并开府。有加持节、都督等号者,督一州或若干州,又有加仪同三司者。北周则常兼总管,为总管者位高权重。刺史属官分州佐、府佐两个系统,前者有别驾、治中等,后者有长史、司马等。至隋唐五代,刺史为一州行政长官,不带军号,员一人,品秩依州等级由从三品至正四品下不等。其属有长史、司马、别驾、录事参军及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等,员额增减不一。唐初刺史例加使持节,唯给铜鱼一枚。中唐以后多带防御使、团练使,其属又有押牙、虞候、兵马使等。时藩镇擅权,刺史受制,出现“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的局面。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刺史称太守,另于司隶台置刺史十四人(正六品),掌以六条巡察郡县,与汉制略同。宋承唐制。北宋初年尚有驻本州者,后多为武臣寄禄官。北宋前期为五品,元丰改制定为从五品。辽金亦作为州之长官。至明清,刺史又为知州别称。

刺史 

秦朝于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即:冀、幽、并、充、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每个州部设剌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刺史为六百石官(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秩二千石),秩位不高,但出刺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和王国相。刺史除“断治冤狱”以外,并不直接处理地方其他行政事务,所以刺史的设立得“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宜。汉末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刺史 

官名。始于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初置十三州部,设刺史,以六条问事。刺史乃监察官,其官阶在太守之下。成帝以后,或废或置。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官阶在太守之上,成为地方军政长官。魏晋南北朝,多置刺史,称单车刺史;其加都督兼领和将军名号者,其权位在单车刺史之上,握军政方面之权。隋炀帝改州为郡,设太守。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设刺史为地方官,以代太守。唐之州分上、中、下三等,均置刺史一人。上州刺史从三品,中、下州刺史均正四品下;其余执事官或依次低一品、或中、下州同品。延至宋代,刺史之官并不就职,成为虚衔,则以中央之朝官充任知州。元、明、清废,或俗以刺史为州官之尊称而已。
相关词:
  • 节度、承室、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
  • 刺史州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