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制科
释义 制科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又称制举。始于西汉。目的在于选拔各类特殊人才。未仕、已仕者均可应诏参加考试。未仕者考中授官,已仕者考中升迁。待遇比一般进士科优厚。唐代制举科目甚多,据记载有上百个,其中较重要者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名臣文苑多出其中,如张九龄、颜真卿、白居易、柳公绰、裴度、杜牧等。宋代制科名目不多,最多时为九科,但事实上只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茂材异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三科。神宗熙宁七年(1074)废,哲宗元祐二年(1087)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元年(1094)又罢。南宋时复置,仅一科,以至宋末。宋代名士如苏轼、苏辙、富弼等均由此科入仕,故士大夫以此为荣,称之为“大科”。元、明不设制科。清代曾设博学鸿词科、孝廉方正、经济特科等,并未成为制度。

制科 

宋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又称制举,习称“大科”或“贤良”。进士、诸科为常选,制科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制科的具体科目和举罢均不固定。宋初,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三科。真宗景德二年(1005)定为六科。仁宗天圣七年(1029)改为九科,即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典坟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及高蹈丘园、沈沦草泽、茂材异等三科。神宗熙宁七年(1074)制科全罢。哲宗元祐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又罢。南宋,又恢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仁宗时要求考前交策论五十篇送审,允许自荐改为公卿推荐,布衣要经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试,先在学士院,后改在秘阁,试论六篇,每篇五百字,及格方准参加御试。习称这次考试为“阁试”,及格为“过阁”。御试,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制科御试也称殿试,程序与进士科基本相同,待遇规模更高,内容要求更严。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四等视第二第三人,四等次视第四第五人。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两宋制科御试仅二十二次,取士才四十一人。

制科 

亦称制举。封建朝廷临时设置,由皇帝特召知名之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录取者,可优予官职。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仁寿三年(603)再次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教之源者,不限多少,不得不举。”这就是制科的开始。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