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利商便民 |
释义 | 利商便民清朝初年,曾限制手工业的发展,注意以“农事为首务”,明代中期以后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又受到了摧残,经过明末的战乱,丝织中心的苏州,城中一片荒凉,棉织中心的松江,布号纷纷倒闭,成都的织锦,锦坊被焚,饶州的制瓷业也一蹶不振。再加上关卞林立,税收偏重。手工业一度陷入衰败境地。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赋中征收,从而使工匠摆脱了人身的控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对于商业,康熙本着“恤商”和“利商便民”的原则,禁止官商利用权势强索购买私人的工商业品,不得向商人征收重税和摊派苛捐杂税。特别是康熙宣布取消“海禁”。“海禁”是清初规定的,为了防止东南地区的张煌言、郑成功等人北上抗清,曾颁布“迁海令”,规定凡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各省居民均将内迁三十里,并禁止片帆只船出海,否则以通敌论处。这样一来,渔民不能出海,盐户无法煮盐,外国商船更不能靠岸停泊。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平定。康熙及时下令取消“海禁”,让原来迁出之民重返故园。再理渔、盐业,并准许国内商人出海贸易,设立商馆与外国人通商。为了促进对海外贸易,康熙下令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等四处设立海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在采矿方面,康熙也取消了清初禁采矿的禁令。四川一碗水地方,有一万多人偷采矿石,地方官要取缔,康熙不许,而且提出“天地间自然之利,当与民共之”的主张。康熙元年(1662)全国只有五个厂矿,到了康四十年以后,仅云南就有铜矿场、坊十八处,工人七十万到一百万人之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