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明太祖 |
释义 | 明太祖1328—1398明太祖 即朱元璋。明王朝建立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亦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幼孤家贫,入皇觉寺为僧。至正十二年春(1352年)入郭子兴红巾军,为亲兵。至正十五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任他为左副元帅。他虽不受制,但仍用龙凤年号。龙凤二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治所在今南京)。入城后即宣布废除元朝贪暴殃民苛政。同年秋称吴国公。后接受池州学正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一面遣将四出略地,一面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时群雄分立,他采用刘基的方案,决心消灭最强的陈友谅。龙凤九年(1363年)与陈军在鄱阳湖决战,射死友谅。次年,即吴王位。龙凤十二年(1366)杀害小明王韩林儿。次年建号吴元年。1368年即皇帝位,年号洪武,国号明。旋派大军攻灭张士诚和方国珍。同时又派大将徐达北征,于洪武元年(1368年)占领元大都(今北京),结束元朝统治。即位之初,即下令解放奴隶;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大力推行民屯和军屯;多次大规模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减轻对工匠的奴役。这些措施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武七年(1374年)颁布《大明律》,旨在以严酷刑罚巩固统治。对贪官污吏的惩治极严,为加强中央集权,于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让六部尚书直接对他负责,后以各种罪名杀死许多功臣,为此受到后世非议。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