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刘颂 |
释义 | 刘颂(?—约300)西晋广陵(治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字子雅。世为名族。司马昭辟为相府掾,使蜀,人饥土荒,不待报而赈贷,除名。武帝即位,拜尚书三公郎,典科举。累迁议郎,守廷尉。平吴后,诸将争功,遣校其事,以王浑为上功,帝以为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转任河内太守。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乃表罢之。除淮南相,修芍陂,百姓歌其平惠。上疏论严法制不宜过急,宽役以利农及复肉刑等,皆不听。入朝,官至吏部尚书。赵王伦谋篡位,孙秀等议加伦九锡,独非其议,伦党将害之,寻病卒,或云自杀。 刘颂(?—约301)魏晋时学者,字子雅,广陵(今江苏扬州)人。魏文帝时,辟为相府掾,入晋,历官中书侍郎、黄门郎、议郎、廷尉、京兆太守、吏部尚书、光禄大夫等。曾作《除淮南相在郡上疏》,主张封建诸侯,认为“善为天下者,任势而不任人。任势者,诸侯是也;任人者,郡县是也。郡县之察,小政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多违而远虑固”。针对“自近世以来,法渐多门,令甚不一”的情况,作《上疏言断狱宜守律令》,提出“善用法者,忍违情不厌听之断,轻重虽不允人心,经于凡览,若不可行,法乃得直”。又指出“夫人君所与天下共者,法也。已令四海,不可以不信以为教,方求天下之不慢,不可绳以不信之法”。主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如律之文,守法之官,唯当奉用律令。至于法律之内,所见不同,乃得为异议也”,“意有不同为驳,唯得论释法律,以正所断,不得援求诸外,论随时之宜,以明法官守局之分”。还作有《上疏请复肉刑》。著作有《刘颂集》。 刘颂 ?—约301字子雅,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出身世族。曾任司马昭相府掾。西晋初,拜尚书三公郎,掌刑律,判狱讼。后累迁至议郎,仍掌廷尉事。在职六年,判案公正,时人比之于汉代张释之。吴平,王濬、王浑争功,刘颂判决俩人功劳大小时失于公允,被免职,出任河内太守。在郡中颇有政绩,敢于触犯豪强利益,公主的水碓堵塞河流,他疏请拆去;修治芍陂,根据有田者受益大小确定其出力多少,使豪强不能把劳役负担转稼到百姓头上。武帝末年,又疏陈分封诸王宜加强其权势。还提出使百官尽职的办法,以及恢复肉刑的建议等,为武帝所赞赏。贾后专权,刘颂为吏部尚书,严格按考课黜陟官吏,一些夤缘贾氏权势,希图尽快升迁的人,往往不能遂意。齐王冏、赵王伦诛杀贾氏,颂亦带兵攻杀贾谧等,妥善处理政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司马伦入主朝政后,其党羽以刘颂与张华关系密切,曾欲将他与张华等一并处死,后因顾虑失众望而免其一死。不久刘颂病卒。古人评论说:“刘颂刚直,义形于词”(《晋书·刘颂传赞》)。所言甚当。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