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戴戟 | |||||||||
释义 | 戴戟1895—1973安徽旌德人 戴戟
戴戟
戴戟1895——1973原名光祖,字孝悃,安徽旌德人,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生。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任職於粤軍。1922年任粤軍第一師第四團團副。1923年初,升任第四團團長,後又任職於西江陸海軍講武堂。1925年秋,國民革命軍成立,任第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團長。1926年夏,隨軍北伐; 冬,第十師擴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任該軍第二十四師師長。1927年春去職。1928年春,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六師師長。1929年初,任廣東编遣區第三師副師長兼第八旅旅長; 秋,部隊改稱陸軍第六十一師,任副師長。1930年夏,代理第六十一師師長。1931年夏,調任“剿赤軍”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部参謀長;12月調任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任停戰協定交涉代表。1933年7月,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9月免淞滬警備司令;11月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中央政府委員、興泉省省長。閩變失敗後,隱居蘇州。1937年4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員。1938年6月,兼任民政廳廳長; 11月免兼民政廳廳長。1939年12月,免安徽省政府委員。1946年11月,授陸軍少將。1947年7月,授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1953年1月,任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3月,任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6年1月,任政協第二届全國委員會委員; 2月任民革中央委員。1958年12月,任民革第四届中央委員。1959年4月,任政協第三届全國委員會委員。1961年10月,任民革安徽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政協安徽省委員會副主席。1962年任安徽省副省長。1964年9月,連任安徽省副省長,並當選第三届全國人代會代表。1966年3月,連任政協安徽省委員會副主席。1973年2月病逝。終年78歲。 戴戟(1895—1973)近现代旌德(今属安徽)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原名光祖,字孝悃,一作效坤。吴县第十六小学堂肄业。1911 年在上海参加淞江学生军,次年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1916 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派任安徽倪嗣冲安武军见习官、排长。赴广东入滇军第四师,任辎重营排长、连长,1919 年末任粤军第一师四团少校团副,1923 年任团长,参加讨伐陈炯明,任肇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堂长。1925 年任陈铭枢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团长。次年参加北伐,在汀泗桥战役负重伤。1927 年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军官教导队主任、军参谋长,次年改任二十六师师长。1929 年任广东编遣区第三师副师长兼独立第二旅旅长,改第八旅旅长,升六十一师副师长。次年参加中原大战,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师长。1931 年出任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剿赤”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出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次年协同蒋光鼐、蔡廷锴组织指挥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因功荣获青天白日勋章。1933 年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与蔡廷锴、李济深等率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联共反蒋抗日,出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兼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兴泉省省长,事败后流寓香港、上海、苏州。1937 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第三战区总参议。次年兼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皖南行署主任及皖南军政干训班班主任、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及其皖南办事处主任,与新四军合作抗战。1939 年末被免民政厅厅长职,次年隐居屯溪。1945 年任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东南补给区司令,兼任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东南分处处长,抗战胜利后改任第一补给区司令,移驻上海吴淞,因病辞职。次年授陆军少将军衔,1947 年参加中央训练团,授陆军中将军衔。次年冬在上海参加陈铭枢等领导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秘密从事反蒋活动。1949 年春协助中共成功策反国民党军廖运泽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民革上海市分部筹委会委员,后任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体委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副省长,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委等。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