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刘原禄(1619—1700)明清之际学者。字昆石,号直斋。安丘(今属山东)人。十四岁而孤,事母至孝。入清后,致力耕读。其思想几经变化,始去外物而见身,以求长生之术,继去身而见心,又去心而见理。在后半生的四十年中,“读宋儒书乃笃信朱子之学,集朱子书作《续近思录》”(《清史稿·刘原禄传》)。坚持程朱的理气观,主张“理为主宰,而气听命焉,气自理出”(唐鉴《清学案小识》)。反对理与事相割裂,提出“理即事物”的命题,指出:“以理事打成两橛,求理则废事,处事则失理”,“终身未得实理”(同上)。主张理事合一,肯定“一个天理流行,随处充满”(同上),一切事物都是天理的体现。同时接受王守仁“心即理”的观点,主张“心与理一”(同上),表现了调和朱熹理学与王守仁心学的倾向。认为:“一向在事物上着力,则有功利之弊,一向在心意上着力,则有虚无之弊,故须敬义夹持”(同上)。提出人性善恶循环论,认为善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世间一切祸福盛衰都“在循环中”(同上)。有《读书日记》、《续近思录》、《冷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