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張文郁 |
释义 | 張文郁1915——筆名郁懷雲、朱力等,原籍安徽歙縣,1915年生於浙江平湖。1931年秋,入上海中法工學院機電系,因參加抗日救國運動,被迫退學。次年轉入私立大夏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師範科。1934年6月,曾与同學創辦《詩与散文》 月刊。1935年大學畢業,任国立暨南大學教育學助教、實驗學校教員。其間,曾參加中華兒童教育社、国難教育社。抗日戰争爆發後,随暨南大學遷至福建省建陽縣,後在福建省福州、永安等地中學和師範學校任教。1939年2月,任生活教育社福建分社籌備員; 同年秋,在永安任改進出版社编輯,主编《現代兒童》半月刊,後在長汀中學和厦门大學任教。1941年在長汀被捕。翌年春,獲釋回長汀,任國立第一僑民師範学校教員。1943年至江西泰和,任國立幼稚師範學校附設幼稚教育師資專修科講師。1946年國立幼稚教育師資專修科遷至上海,旋正式成立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歷任副教授、教授和科主任等職。在此期間,曾任《生活教育》月刊編委、總編輯,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會理事長,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副理事長,並參加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和上海教育界同仁團體聯合會;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5月,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會主辦《文匯報》、《教育陣地》週刊,爲主編之一。1948年以訪問學者名義出國,在菲律賓大學和公立特殊兒童訓練學院考察研究,並在菲律賓華僑學校教員夏季講習會擔任教授。半年後回國,創辦《現代教學叢刊》,爲主編之一,並當選爲中國幼稚教育社理事。1949年5月,被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任命爲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校務委員、代理主任委員,9月任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教授,大夏大學、聖約翰大學兼任教授。1951年8月,調任華東師大教育系教授、教育學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校務委員等職。1951年秋至1954年夏,曾任上海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爲中國教育學會理事,上海市教育學會理事,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長。著有《小學特殊兒童的教育》、《小學歷史教學法》、《小學地理教學法》、《教育學一般原理五講》、《高等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