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准噶尔之平定 |
释义 | 准噶尔之平定自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与准噶尔划界后,清廷并未忘却西北边陲的不安因素,而是准备等待时期进行解决。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统治者噶尔丹策零死后,其次子达尔札继立,阿睦尔撤纳袭杀了达尔札,另立达瓦齐即位。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驱逐,遂率所部万余人投降清廷,并向清廷陈述了准噶尔的内情,建议清廷出兵。乾隆同意了他的意见。 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兵分两路向准噶尔腹地进军。达瓦齐在清军夹攻下,很快就全线崩溃,清军攻占了伊犁,俘获了达瓦齐。战事取得胜利后,阿睦尔撒纳请求担任准噶尔的首领,而清廷只同意册封他为没有实权的“亲王”。阿睦尔撒纳不服,遂于当年八月率部叛变,于是战火又起。 阿睦尔撒纳叛变后,各寺喇嘛群起响应,并占领了伊犁,杀死了伊犁的清军守将班第。清廷闻讯后立即派兆惠等率军分头进行合击。战斗异常激烈,“日数十战,马且尽,师步行冰雪中。”(《清史稿·兆惠传》)兆惠部一度在特讷格尔被围困,巴里坤办事大臣雅尔哈善派遣图伦楚领兵前去支援,才解围急进。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大败阿睦尔撒纳,收复了伊犁。阿睦尔撒纳率残部向北逃入俄罗斯境内。至此,准噶尔全境始告平定。清廷便在当地设置了伊犁将军,并进行筑城、屯田。 准噶尔的平定,巩固了清廷对天山北路的统治。原来隶属于准噶尔的唐努乌梁海也归附了清廷。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