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农田水利法
释义

农田水利法 

即农田利害条约,或称农田水利约束。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新政之一。颁行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令诸路分遣常平官专领农田水利。其法规定:国家鼓励臣民对扩大耕地面积、改进耕作技术及兴修水利等事陈述己见,由州县斟酌统一实施。行之有效者,予以奖励;农田水利原则上由受益人户按户等出工出料兴修。故意逗挠者予以科罚。如因工程浩大,民力不足,可依青苗法从官府借贷支用,展期纳还。官钱不足,亦许州县富人出钱借贷,依例付息,官府为之置簿催理。州县官吏于农田水利作出成绩,量其功利大小,予以酬奖或超迁。此法颁后,四方争言水利。至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除垦荒和疏浚河道外,全国兴修水利工程计一万零七百九十三处,受益民田达三千六百余万亩。
农田水利法又称农田利害条约。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颁行于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诸路分遣常平官专领农田水利。农田如荒闲可事垦辟,瘠卤可变膏腴,旱地可为水田,水域可为耕地之类;水利如陂塘可修,灌溉可复,积潦可泄,圩堤可兴之类,吏民皆得自言,由州县实施,行之有效,按功利大小酬奖。农田水利,由受利人户出工出料兴修,若工役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于常平广惠仓系官钱斛内借贷支用,也许州县劝谕物力人户出钱借贷。水利可及众而被私家占擅的,则为之均济疏通。截至熙宁九年,全国共兴修水利一万零七百九十三处,受益民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官田一千九百一十五顷。

农田水利法 

王安石新法之一。熙宁二年(1070)十一月颁行,又名《农田利害条约》,为一项提倡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的法令。此法的主要内容有:一、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垾、沟洫利害者,皆得自言;行之有效,大小酬赏。二、令各县对本辖区的荒田及需要兴修水利的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修造方案,并制成图籍申报本州,本州复查后送有关部门。计工浩大,事关数州,上奏取旨。三、工程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受利人户向常平广惠仓连状借贷,依青苗例,还款可缓期半年到一年。许州县劝富户“出钱借贷,依例出息,官为置簿及催理”。四、水利兴修事关众户利益,若有人户影响不能按规定期限开工及不出备应担负的人工物料者,官为催理,并量事理大小科罚钱粮。所罚钱粮收充本乡众户工役支用。五、百姓能出财力,纠众户创修、兴复农田水利,经久便民,当议随功利多少酬奖。其出财颇多,兴利至大者,即量才录用。知县、县令能贯彻此法,做出成绩者,主管官员及本路监司、本州长官保明闻奏,请朝廷量功绩大小,给予叙迁晋升等奖励。此法颁布后的六、七年间,农田水利的兴修,取得很大成绩。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