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农业发达,耕田面积扩大 |
释义 | 农业发达,耕田面积扩大由于唐初统治者政治上较为开明,社会稳定,经济关系的调整以及水利的发达,农具的改进,使农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杜甫在《忆昔》诗里有很形象的描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农业生产的成就是劳动者创造的。在封建社会里,人口的增减反映着社会与生产的盛衰。贞观之初,国家掌握的户口不到三百万户,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一百多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国人口不断上升。据《唐会要》记载,到天宝十三年(754),已有九百多万户,人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之多,户口和人口是唐初的三倍。 在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中,经过数代农民艰苦卓绝地辛勤劳动,开辟了包括高山深壑在内的大量新土地。到了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出现了“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元次山集》卷九)的喜人景象。唐代总的耕地面积,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据近人从地方志等有关资料中记载的唐代各地区人口分布情况推断,唐代实际耕地面积约在八百万顷至八百五十多万顷之间,其中约有一百八十万顷至二百三十万顷(唐亩)属于隐匿田亩。唐代实耕面积远远超过汉代。(汪篯《隋唐史论稿·唐代实际耕地面积》) 唐朝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全国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在北方,不少地区麦收后,继种禾粟等作物,一般是两年三熟。在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增,并广泛采用育苗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有诗说:“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桉;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灌溉。”(《全唐诗》卷二二一,杜甫《行官补稻畦水归》)。南方还大量栽种早稻,即六、七月份可收获的一种早熟秈稻。育秧移植和早稻的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农作物创造了条件,多数地区两年三熟,有些地方一年两熟。稻田面积的扩大和集约经营程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柳宗元的从弟,家住江陵,有田五百亩,畜力较多,农具完备,有长工三十个,农忙时还要雇短工。平均不到二十亩,就需要一个劳动力,这是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程度提高的反映。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