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孫伏園 |
释义 | 孫伏園1894——1966原名福源,字伏園,筆名伏、伏廬、松年、柏生、桐柏等,浙江紹興人,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生。1911年入紹興初級師範學堂。1918年秋入北京大學文科國文系旁聽。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正科生。1920年參加發起文學研究會。1921年畢業,曾在北大擔任講師,其後即入 《國民公報》 工作;11月轉入《晨報》副刊,任主編。1924年11月,與魯迅等組成《語絲社》、《語絲週刊》。同時擔任《京報副刊》主編。1926年赴厦門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所幹事。1927年任廣州中山大學史學系主任,又去武漢,主編漢口《中央日報》副刊; 同年冬回上海,與友人創辦嚶嚶書屋; 12月出版《貢獻》旬刊。1928年2月出版《當代》,皆由其主持編務。未幾赴法留學。1931年回國,應河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之請,出任文學部主任,從事推動平民文學教育工作,曾與瞿菊農主編《民間》雜誌。1937年任湖南衡生實驗縣縣長。1939年3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争時期,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計委員,兼《士兵月報》社社長,齊魯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大竹鄉村工作人員訓練班主任,又創辦中外出版社。抗戰勝利後,任四川華西大學及四川大學教授; 同時主持《新民報》副刊。1966年1月2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2歲。著有《伏園游記》、《魯迅二三事》、《山野掇拾》、《三湖游記》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