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养心正志 |
释义 | 养心正志宋明理学用语。北宋二程(颢、颐)的一种精神修炼方法。他们认为人的智、愚、贤、不肖的区别在于各人先天气禀的不同。说:“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遗书》卷二十一下)故需通过“养气”的方法来变化人的气质。但“养气”须先“养心”和“正志”。程颐说:“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遗书》卷二十五)认为天赋“气禀”的稍偏,可以经过精神修炼的主观努力(“正志”)来纠正。即通过类似佛教禅宗“修心”、“守心”的修持方法,来达到“顺天理,去人欲”的目的。 养心正志宋明理学用语。先秦时孔子重“志”,强调“志于道”(《论语·述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北宋二程(颢、颐)发挥孔孟之说,以此为道德修炼之法。释养心为养性,认为气有清浊之分,故禀气而生之人有圣凡贤劣智愚之别。程颐曰:“气有善不善……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遗书》卷二十一下)对于“气昏而塞之”者而言,则须通过后天养气之功夫而改变不善之气质。程颐说:“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之间。”(《遗书》卷一)指出“浩然之气”虽“至大至刚”,但“一置私意则馁矣”(同上)。要培养“浩然之气”,则首先要“正志”,即端正志向,其谓:“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遗书》卷二十五)认为只要毫不松懈地以“道”与“仁”养正心志,即可纠正天赋气禀之偏驳,而跻身于君子之列。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