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兵部 |
释义 | 兵部官署名。三国曹魏始置五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尚书。西晋泰始年间废省,另置驾部、车部、库部等官。太康年间将原五兵中的中兵、外兵分为左右,置七兵尚书。东晋以降,复置五兵尚书(刘宋一度罢省)。隋唐以后改为兵部,为六部之一,掌全国武官选用、兵籍、军械、地图、军令之政务。唐玄宗时曾一度改称武部,旋复旧称。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唐高宗时曾改称司戎少常伯)。下辖兵部(一称司戎)、职方(一称司城)、驾部(一称司舆或司驾)、库部(一称司库)等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兵部之设置历代相沿,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添设海军部,兵部之名遂废。 兵部官署名。(1)魏、晋、南北朝尚书省置五兵曹(或七兵曹),设尚书为长官。十六国后燕、后秦、西秦、北凉,则称兵部。麴氏高昌置为八部之一。西魏改七兵曹为兵部,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恭帝仿《周礼》建六官,设为夏官府诸司之一,以中大夫为长官。北周沿置。隋唐时期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领兵部(兵曹)、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每司设郎中、员外郎。掌武官铨选考核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厩牧、车舆、装备、军械、仪仗等行政节制。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一度改名司戎、夏官、武部。中唐以后,宦官掌禁军,加之诸使职的侵夺、藩镇自出军令,兵部权任日轻,形同虚设。北宋初,军令、军政悉归枢密院,兵部仅掌武举、仪仗及义军、弓箭手名籍,设判部事一人,职任甚轻。元丰改制,大体恢复唐制,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兼掌厢军、乡兵、土兵、藩兵名籍及周边少数族首领封袭之事。南宋以卫尉寺、太仆寺并入,尚书不常置,侍郎一、二人不定。辽为南面官署。金制,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二人,不设诸司,领四方馆、法物库、承发司等属。军令、军政权在枢密、都元帅府,武选归吏部,事权甚轻。元代改隶中书省,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自成一部,沿金制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不置诸司,领各色民匠都总管府。明初废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事权尤重。设尚书、左右侍郎,掌武选、考课、军制、禁卫、征调、镇戍、边防、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军学等政令,其堂官往往督军出征,操赏罚进退将帅之权柄。领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又领司务厅、会同馆、大通关等属。清沿明制,职权略轻,仅为管理军事行政的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陆军部。(2)尚书省兵部头司。隋、唐、五代皆置,掌兵籍、军戎调遣名数、武官阶品、校考,在兵部四司中最为重要。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一度随本部改名司戎、夏官、武部。宋初沿置,无职掌,元丰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协助尚书、侍郎掌理部务。南宋逐渐兼领职方、驾部、库部事。 兵部兵部是唐朝的最高军政机关。长官一人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二人为侍郎,正四品下。尚书、侍郎负责全国武官的选拔与任命、地图、车马、兵甲器械之事。其下机构有四:一为兵部,二为职方,三为驾部,四为库部。负责兵部的长官为二人,称郎中,从五品上。郎中一人,负责军队的帐幕及全国武官的官阶,卫府的多少,军队的校考,给予任命书等事;郎中一人,负责天下的军籍,及各卫军队的调遣、宿卫、朝集、禄赐、告假等日常事务。职方、郎中一个,从五品上,负责天下的地图、城池、镇守戍防、烽火台的数目,驻防人员道路里程之远近,以及四方少数民族归化之事。驾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负责国家的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官私牛马杂畜的簿籍,弄清其出入,记下它们的名称及数量。库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负责全国的兵器、仪仗等所用之物。由于兵部是国家的最高军事统治机构,故有权调动军队,但它却不掌握军队;折冲府虽掌军队,但却无权调动军队,而这就是《新唐书·兵志》所说:“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兵部和折冲府之间由于互相牵制,就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进而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兵部官署名。尚书省下属六部之一。宋朝制度,“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兵部所掌,仅有“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以及“招置厢、禁军及州郡屯营,三衙迁补,文武官白直、宣借”。唐代兵部尚主管武官铨选,宋代则此职先由审官西院、三班院主之,后又改归吏部尚书右选、侍郎右选,兵部不预其事。元丰改制前,兵部尚书、侍郎为寄禄官,另有判兵部事一人,所掌也仅有“三驾仪仗、卤簿图、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及武举,岁终以义军、弓箭手户数上于朝”,及“殿中省进马籍”等事。元丰改制,仍为闲曹。长官尚书,副长官侍郎,下属四司,兵部、职方、驾部、库部,由郎中、员外郎主之。尚书、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元祐初,省驾部郎中一员,以职方兼库部。南宋,建炎三年(1129),“诏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隆兴元年(1163),“诏驾部、兵部郎官共一员兼领,自是四司合为一矣”。惟卫尉寺,于建炎三年改隶兵部。 兵部官署名。六部之一。六部中权力仅次于吏部。兵部沿袭唐后期至宋元枢密院之名,一号枢部、枢曹、枢垣、戎部。长官兵部尚书叫枢臣、元枢,又叫本兵。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兵部是运用武装力量以保护封建国家和政权的机构。兵部也分四司。一为武选司,管武官铨叙功赏。二为职方司,掌军政、舆图、征讨、镇戍。三为车驾司,掌皇家的禁卫、仪仗、车辇,兼管驿船、马政、贡船。四为武库司,供应刀枪火器,也参与清军、勾军、武学等事。武选司包括了吏部四司的职能,凡武官、土官选升、袭职、加官阶勋爵、考察罢黜,皆武选司的任务。武官选期一年六次,考察五年一次。五军都督府都督及各边大将需廷推,吏、兵二部会九卿推补。选用方面官(如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及一般将领,则由吏兵两部各推二名,最后皇帝下诏,选用其一。明朝军事分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管辖。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五军都督府掌兵籍,知兵数,直接管理卫所,不参与调发。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即相配合,又相牵制。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地位下降,军权尽归兵部,五都督不过空守虚名而已。明朝中后期,兵部尚书或侍郎有时可提督或协理京营戎政,直接掌管京营操练。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