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六祖坛经
释义 《六祖坛经》略称《坛经》。佛教书名。禅宗经名。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韶州(州治今广东韶关)大梵寺口述,弟子法海集录,后人陆续有所增订。主要记载慧能的事迹和言教。有几个不同版本:(1)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慧能弟子法海集记。一卷。现被认为最古本。(2)日本兴圣寺本,题名《六祖坛经》,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现有二卷十一门。南宋晁子健翻刻于蕲州,传至日本。(3)《曹溪原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宝经曹溪原本》,未署编撰人(也有版本署“门人法海录”)。一卷十品。比《敦煌写本》字数多一倍。有人认为此为宋契嵩改编本。有人认为此即元僧人德异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刊印本。(4)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僧人宗宝改编本。题《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十品。为通行本。品目分成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咐嘱十品。主要内容根据“自性本自清净”立说,宣扬顿悟法门,发挥“见性成佛”理论,主张“一悟即至佛地”。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又发挥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此去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为禅宗重要典籍和传宗依据。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只此一部。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刊印以上四种本的合编本。今有齐鲁书社1981年版《坛经对勘》、中华书局1983年版《坛经校释》等。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记载中国佛教神宗六祖慧能的语录和事迹。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版本:(1)慧能弟子法海辑录,一卷,五十七节,不分品,即敦煌写本。(2)唐惠昕改编的《六祖坛经》上、下二卷,分十一门,即南宋刻本。(3)北宋时未署编撰人的《六祖大师法宝经曹溪原本》一卷,十品,即元刻本。明有重刻本。(4)元宗宝改编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十品,即为后世的流通本。中国佛教徒著作仅此一种被尊奉为“经”。以“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为宗旨,宣称“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提出“三十六法对”(指天与地、日与月、动与静、清与浊、生与灭、体与用等三十六对范畴)作为传教的重要方法,谓“若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即要折中两边,不能偏于一边。为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