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周公 |
释义 |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一称叔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文王在时,即以贤能著称。武王即位,主辅国政。九年,随王观兵盟津(今河南孟县南),大会诸侯。十一年从征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作《牧誓》。灭商后,建议封纣子武庚以续商祀。武王死,成王幼,由他摄政,管、蔡、霍三叔忌之,诬其将谋害成主。武庚乘机串通管、蔡,并联合东夷部落起兵反周。他率军东征三年,平定叛乱。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七十一国,包括姬姓五十五人(武主兄弟占十五人),异姓十六人,作为王室屏藩;明德慎罚,以缓和阶级矛盾;对殷人实行分而治之,配合大分封,给鲁国“殷民六族”,给卫国“殷民七族”;营筑东部洛邑(今河南洛阳),称成周,派驻八师兵力,使之成为镇抚东方之桥头堡;迁殷“顽民”于洛邑,以便加强控制,并用归还田宅和允许在周作官等办法,以相怀柔;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统一规划土地,巩固和加强国家的经济基础;礼贤下士,善待来者,招揽人材;改革官制,创制礼法,从制度上对周的统治提供保证。在其经营下,形成“成康之治”,为西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多士》等篇。 周公zhōu gōng(字)窦融,后汉将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