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吴泽霖 | ||||||
释义 | 吴泽霖
吴泽霖(1898—1990)近现代常熟人。吴龢子,陆德音夫。1913 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升高等科。1920 年与同学闻一多等筹组新月社,次年因参加学潮被除名。1922 年毕业后留学美国攻读社会学,次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学士学位。1925 年获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27 年获俄亥俄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留学生获社会学博士第一人。后赴欧洲考察英、法、德、意等国社会情况,回国后任扬州中学教员。1928 年初任上海大夏大学代理预科主任兼教育科教授、大夏附中主任,并被推为上海市学联反日运动委员会国际宣传委员,后与孙本文等发起东南社会学会,任首届理事兼《社会学刊》编辑委员。1929 年出版所著《社会约制》,出任大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次年代理文学院院长,与游嘉德、潘光旦、孙本文、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任首届理事兼会计、编辑委员。1931 年创办大夏大学社会学教研室,兼任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特约教授、上海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理事。次年出版所著《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现代种族》。1934 年当选中国社会学社副理事,兼光华大学教授。次年兼任上海聋哑学校主席校董、暨南大学海外文化事业部主任。1936 年任大夏大学教务长。次年当选中国社会学社正理事、《社会学刊》常务编辑委员,指导编辑《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兼任夏光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分大夏大学师生内迁贵阳。1938 年成立大夏大学社会经济调查室,次年改为社会学研究部,并建立民族文物陈列室。1940 年举办三次贵州省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时被誉为国内首创。次年应清华大学聘,任昆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1942年筹建丽江地区边胞服务站,次年兼任昆明译员训练班教务主任及副主任,先后主持训练约三千名大学生任援华抗日美军译员。1946 年创办清华大学人类学系,任系主任兼校教务长,1948 年辞任教务长。1952 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备组主任。次年调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1957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曾被错划为“右派”。1960 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82 年调任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教授,后兼任贵州民族学院教授。198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人类学学会、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顾问,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等。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和最有权威的民族博物馆专家,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奠基人之一。曾合译《印第安人兴衰史》,合编《复兴高中公民》《世界人口问题》《贵州苗夷社会调查》等,主编《人类学词典》。著有《吴泽霖选集》《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