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公田法
释义 公田法①北宋末年检点括索公田之法。其执行机构有稻田务、营缮所、西城所,宣和三年(1121)皆并入西城所。公田法,一说取民间田契彻底查勘,如田今属甲,则从甲而索乙契,复从乙契而索丙契,辗转推求,至无契可证,则量地所出,增立官租。另一说按民契券所载顷亩,以新颁乐尺打量,旧尺一亩约当乐尺1.0869亩,即以其赢拘没入官,创立租课。始自京西汝州(今属河南),继而遍及京西全路、京畿、京东、淮南、河北。凡天荒、逃田、退滩、淤地,皆括入公田,抑勒细民承佃,强征公田钱。京西、河北人民群起反抗。宣和七年罢。②南宋末年为回买公田,于景定四年(1263)行公田法,令两浙、江东西官、民户逾限田产,抽三分之一回买以充公田,设提领官田所掌之。立价以租一石者为十八界会子四十贯,而偿以官告、度牒等。方田实际推行于平江、江阴、安吉、嘉兴、常州、镇江六郡,共回买公田三百五十余万顷,虽百亩之家亦不免敷派,民破产失业者甚众。每乡置官庄一所,以上户充庄官收租,各州则立官田所分司主管。咸淳四年(1268)废庄官,改募上户承佃。德祐元年(1275)罢。

公田法 

南宋末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北宋曾有限田之议。仁宗时下诏限田,“公卿以下勿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勿过十五顷”。徽宗政和中,有品官限田,一品百顷,至九品为十顷,逾限之田,“并同编户差科”的规定。但均未认真执行。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贾似道当权,为解决财政困难,参照祖宗限田之议,在两浙、江东西六郡,回买逾限土地,行公田法。其法为,将官户逾限田产,抽三分之一买充公田。其价以田亩起租情况为标准,满一石,偿二百贯,九斗者偿一百八十贯,以此递减;按回买田亩数分等,分别以银、官告、度牒、会子充偿。立官田所,以提举掌其事,六郡设四分司。每乡设庄官,负责催租和运发租米。官佃户纳租,原为一石,止收八斗,以此递减。实际执行时,弊端百出。原定买官户逾限之田,后转为派买,不问官户、民户,二百亩以上各买其田三分之一,甚至百亩之家、无田民户也不能免。原定租一石偿二百贯,后不问原租一律以四十贯收买。充偿的官告、度牒,无人购买,如同废纸。民户苦不堪言,有自经者。度宗咸淳三年(1267),罢庄官,改行承佃制。南宋灭亡前夕,德祐元年(1275),废公田法。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7: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