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公德与私德 |
释义 | 公德与私德近现代梁启超用语。《新民说》有《论公德》、《论私德》两篇专论,认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认为“就折义言之”,公德和私德固然有所不同;但“就泛义言之,则德一而已,无所谓公私”。因而“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意谓两者有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又比较考察“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之差异,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强调“公德者诚人类生存之基本哉”(《论中国国民之品格》)。认为“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人群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皆赖公德“以成立者”(《新民说·论公德》)。据此批判“存心养性”,“束身寡过”的传统道德修养论。同时还肯定私德是公德的基础,认为“公德者,私德之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新民说·论私德》)。强调无私德则公德不能立。进而提出“合公私而兼善之”的道德建设方案。认为西方注重“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即公德,所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则“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导致“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累”,使国家“日即衰落”(《新民说·论公德》)。故主张以提高公德为急务,倡导“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同时又应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以为弘扬公德的基础。“以独而扶其群”,由个体人格之独立,进于“合群之德”,树立社会意识和国家观念,成就“新民”之事业。试图培养公德、私德并进的理想人格。后章太炎提倡“革命道德”,针对“公德不逾闲,私德出入可也”的说法,指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革命之道德》)认为公德、私德在人格上必然是同一的。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