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公刘 |
释义 | 公刘《诗经·大雅》篇名。《诗序》认为“《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则云:“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据此,则“本篇专美公刘,不关戒成王,亦不言召公作”(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味其风格,当是西周晚期之作。共六章,每章十句。首章言迁徙,二、三章言择地及民情欢洽,四、五、六章言祭毕宴饮,率众治田及营建定居。铺叙有条不紊,场面描写精彩壮观,善用叠词和排比。清姚际恒评云:“描摹极有致态,亦复精彩。”(《诗经通论》)此篇是周人史诗之一。 公刘①周先公。不窋之孙。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恢复发展农耕,周人遂渐兴盛。②《诗·大雅》篇名。记述周祖先公刘率领族众迁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的史事。 公刘(1927—2003)诗人。原名刘耿直,又名仁勇。江西南昌人。1946年在南昌中正大学半工半读。1948年赴香港,参与编辑全国学联地下刊物《中国学生》,并任生活书店附设函授学校导师和《文汇报》副刊编辑。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记者和编辑。这时期创作的诗歌充满热情、新鲜的感受。1955年在总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员,与黄铁等共同整理民间长诗《阿诗玛》。197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安徽文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诗集《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仙人掌》、《在北方》、《白花·红花》、《夜梦抄》,长诗《望夫云》、《尹灵芝》,诗论《乱弹诗弦》、《谁是21世纪的大师》等。 公刘 生卒年代不详公刘为不窋之孙,后稷之曾孙。不窋弃官来至北方的戎、狄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后,生一子,名鞠,鞠之子即是公刘。公刘虽率部族居于戎、狄之间,但他积极发展农业,并充分利用山林资源,这样便使得部族之民日渐富庶,对此种情况,《史记·周本纪》有如下记载。“(公刘)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另外,从《诗经·大雅·公刘》中看,那时的周氏族不仅富庶安乐,衣丰食足,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武装力量。所谓“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爱方启行”,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