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八股文
释义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明代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定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与刘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经义,用古人语气,排偶体裁。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段落(八股)组成,不得增减,并且只能按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不能随意引申和发挥。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清代科举沿袭和发展了八股文制度。
八股文文体名。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每篇有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起股至束股四部分中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故名。兴起于明洪武、永乐间。《明史·选举志》:“科目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取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按其内容,又有“经义”或“四书文”之称。起初文字或对或散,尚无定式。至天顺以后始讲究四韵八比,在形式上日趋僵化。清乾隆间由方苞编选的《钦定四书文》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书,影响甚大。
八股文科举考试所用文体之一。又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由北宋所创之经义演变而成。南宋后期的经义已有固定格式,元代已采用类似文体,时称“八比”。至明则发展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清亦沿用。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部分组成。“破题”的作用是点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进一步阐明题意。“起讲”则开始用圣贤的口气进行议论,主要内容仍是进一步发挥题意。“入题”则是用一两句或两三句过渡性散句,将文章引入正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内容为以总论提起全篇,尽量发挥题目的意蕴。这四段的每段中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出题”为点出题目。“落下”为全篇结尾,又称“收结”。明清乡、会试头场试四书、五经,均用八股文。其书写格式及字数也有严格规定。明万历八年(1580)定,四书、五经文均限五百字以内,过多者不予誊录。清顺治二年(1645)规定,每篇限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1681)增为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定为七百字,超过者不予录取。此种文体,形式固定,利于考官阅卷,评判标准容易划一,但其内容必须按四书、五经及官方指定的注疏,“代圣贤立言”,不准应试者发挥己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改革科举,废八股文。参见“经义”、“八比文”。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