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八旗制 |
释义 | 八旗制八旗制始创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始人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早在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事,征尼堪外兰,取得胜利,为了扩兵,削平其他部落,兵众日多。最初出兵打猎,不论人有多少,都随族党扎寨,每十人设一长,称为牛录额真。于是分为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以颜色区分。每旗以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一人统帅。顺治十七年(1660)改汉名称,称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名。万历四十二年(1614),定八旗制,以初设的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再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合为八旗。统帅满洲、蒙古、汉军之众。每三百人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设固山额真一人,每固山设左右梅勒额真二人。时满洲牛录三百零八,蒙古中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努尔哈赤在削平诸部之后,把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天子自将,称为上三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称为下五旗。清初由于俘掠辽、沈之民为奴,将其少壮者选为兵,设左右两翼,由佟养性、马光远统帅。入关以后,明兵降者日众,又设汉八旗,编制如满洲。蒙古兵也编为八旗,合二十四旗。雍正时,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八旗制基本固定下来。 八旗制创建之初,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战时为兵,平时为民,从事生产。后来逐渐发展为纯兵籍编制。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