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八旗兵
释义

八旗兵 

清代军队的一种。努尔哈赤始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因部属增多,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专统率满人。正黄、正白和镶黄称为上三旗,是清帝自己直接统率的亲军;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由满洲贵族统率。到皇太极时,先后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以统率所属的蒙古人和汉人。共为二十四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清统一中国后,八旗兵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 (京营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禁卫兵”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选上三旗中才武出众者组成,分班入值禁中,由领侍卫府统领。“兵卫”建制有: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由绿营兵组成的五城巡捕营亦附属之),内府三旗(上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驻防兵”则根据驻防地的轻重,确定驻兵人数之多寡。各省城以及各城镇要地,分别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职,负责统领。八旗兵初为清军主力,清中叶以后,日益腐朽,至清末逐渐瓦解。
八旗兵清代兵制。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二,领兵七千五百人,为一旗。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设四旗;四十三年,增至八旗。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旗数不变。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分设蒙古八旗,兵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崇德七年(1642)分设汉军八旗,兵二万四千零五十人。以后佐领愈增,各旗也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之制: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十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共十万七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乾隆时佐领之数将近二千,兵额则仍为二十万余人。参见“八旗制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