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八思巴 |
释义 | 八思巴(1235—1280)又作发思八、八合思八等。藏文的音译,意为圣者。后藏萨迦人。族名款氏,本名罗追坚参。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元代第一任帝师。父索南坚参,伯父萨班。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阔端召萨班赴凉州议卫藏归顺蒙古事,他与弟恰那为萨迦教派款氏家族僧俗首脑例定继承人,俱随萨班东行。途中从萨班出家受沙弥戒。蒙哥汗元年(1251),受萨班命代领僧众,遂为萨迦教派首领。此时,因通晓五明,又称班智达。三年,随阔端子蒙哥都谒忽必烈于六盘山驻地,忽必烈留置左右。八年,蒙哥汗命忽必烈召集佛僧道士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他以辩才使道士词穷服输。中统元年(1260)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之为国师,赐玉印,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领总制院事,统辖全国释教僧徒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约于此时,受元世祖命创制蒙古新字。次年,返萨迦,监临卫藏地方军政机构创设事宜。四年,设拉让,置本钦,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僧俗并用,军民兼摄。西藏贵族僧侣统治制度,自是益加完备。五年,返中都,奏上所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六年二月颁行,遂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更赐玉印。十三年抵萨迦。十四年,举行大型法会于后藏曲弥仁摩,会晤卫藏僧俗领袖,消除不同意见,巩固地方行政体制及萨迦派的地位。后卒于萨迦。著有《彰所知论》等书约三十余种。 八思巴(1235—1280)亦译“帕思巴”、“帕克思巴”、“癹(pō泼)思八”等。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原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西藏萨迦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从受佛戒。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尊为国师,赐玉印,命掌理全国佛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制成蒙古新字,并颁行全国,即后世所传“八思巴文”。次年升为“帝师”,进号“大宝法王”,统领西藏十三万户。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有著述三十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其中被译成汉文收入《汉文大藏经》的有《彰所知论》、《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根本说一切有部苾 ![]() 八思巴 1235—1230元朝第一代帝师。吐蕃萨斯迦人(今西藏萨迦)本名罗古罗斯坚藏,八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生于款氏贵族之家。从伯父学习佛典。1244年,其伯父萨斯迦,班弥怛奉蒙古阔端之召,北上赴凉州,代表乌思藏各僧俗首领向蒙古表示归顺,八思巴先期到达。1251年,其伯父去世,受命继为萨斯迦教派首领。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尊敬。1258年,宪宗命忽必烈召集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这场辩论的实质是,佛教与道教为争夺蒙古汗廷的信任,争夺权力和徒众,所以事关重大。八思巴参加辩论并取胜。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领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掌管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六年,受命创制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人称之为八思巴字。同年二月,忽必烈下诏颁行。八思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忽必烈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十一年(1274)以弟亦邻真坚藏为帝师,八思巴返回萨斯迦。著有《彰所知论》等三十余种著作。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