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那 尔斯基1875—1933Anatoly Vasiliyevich Lunacharsky苏联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波尔塔瓦的大官僚家庭。中学时代在基辅参加秘密的马克思主义自学小组,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189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5—1898年间,在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听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同时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898年到莫斯科进行革命工作,次年被捕并被流放。1903年靠拢布尔什维克,次年到日内瓦,在列宁领导下工作,先后担任布尔什维克报纸《前进》和《无产者》的编委,参加反对孟什维克的斗争。在俄国革命失败后的斯托雷平反动年代里(1905—1907),一度在哲学思想上附和马赫主义者,并同波格丹诺夫等“召回派”分子组织反对列宁的“前进派”集团。在美学方面主张无产阶级的艺术应与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斗争相结合。1917年春回国,加入“区联派”组织,并与该组织一道被接收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十月革命后任教育人民委员十二年(1917—1929)。1927年起任苏联出席国联裁军会议代表团副团长。1930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33年任苏联驻西班牙全权代表,同年在法国去世。同罗曼罗兰、肖伯纳等西方文学艺术大师私交甚笃。著述甚多,出有八卷本的全集(1963—1967年)。专著中较著名的有《社会主义与宗教》(1911年)、《工人阶级与文化》(1919年),以及剧本《奥里维尔·克伦威尔》(1920年)、《福马·康帕内拉》(1922年)、《浮士德与城》 (1918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