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全盘西化论 |
释义 | 全盘西化论近现代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种主张。辛亥革命前后,已有用“西化”、“欧化”的概念指称倾力学习西方的主张。胡適于1929年写成《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认为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主张:“抵抗西洋文化”;“选择折衷”、“充分西化”,针对变相保守的“选择折中”,提出应当“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Wholehearted modenisation”。潘光旦在英文《中国评论周报》上指出,这两个词,一个可译作“全盘西化”,一个可译作“全力的现代化”等。陈序经1931年开始使用“全盘西化”一词,1933年底在中山大学作《中国文化的出路》的演讲,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是“彻底全盘西化”。1934年又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各有其不足”,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陈序经以“全盘西化”论与之论战,影响波及全国。其“全盘西化”的主要理由是:西洋文化比中国文化进步得多,代表了世界文化的趋势,而文化是不可分拆的整体,因此要学习西方文化,只能是全盘西化。对于全盘西化与民族性、现代化的关系,陈序经认为,全盘西化并不会丢失民族精神,“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并不主张被动的西化,奴隶式模仿,而是主张自觉的吸收、采用、融化、批评,与创造的精神”(《抗战时期的西化问题》);认为不必以“世界化”或“现代化”来取代“西化”,因为“所谓趋为世界化的文化,与所谓代表现代的文化,无非就是西洋的文化。所以‘西化’这个名词,不但包括了前两者,而且较为具体,较易理解”(《全盘西化的辩护》)。胡適在1935年反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主张时指出,1929年的那篇文章认为文化折中论的不可能,“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认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中的倾向”,形成“折中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在此意义上表明“我是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的”(《编辑后记》,《独立评论》第142号)。同时,澄清“‘全盘’的意义不过是‘充分’而已”,因此,“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是‘充分世界化’”(《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