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党锢之祸 |
释义 | 党锢之祸东汉末年部分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政而被罢官禁锢,甚至被株连杀害,史称党锢之祸。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政,不仅造成了深重的社会危机,而且严重地侵犯了部分官僚士大夫的切身利益。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与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议论政治,品评人物,抨击宦官专权。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使人诬告李膺交结诸郡太学生徒,朋比为奸,诽讪朝廷。汉桓帝下诏逮捕党人,收系李膺等二百多人。次年,虽把党人赦归田里,但禁锢终身,不得为官。此为第一次“党锢之祸”。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外戚窦武掌握政权,同陈蕃合作,起用李膺等被禁锢的党人,并密谋消灭宦官势力,事泄,窦武兵败自杀。建宁二年,打击过宦官的张让,被人诬告共为部党,图谋社稷,受到追捕,宦官乘机收捕党人,李膺、杜密等人皆死于狱中,被牵连而死亡、迁徙、废黜、禁锢者达六、七百人。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太后死,有人在朱雀门阙上书写反宦官专政的文字,宦官又四出逐捕党人和太学生一千余人。熹平五年,朝廷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至在五服之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才大赦党人,诸徙之家皆归故乡。 党锢之祸东汉自从和帝之后,宦官、外戚交相掌权。延熹二年(159),桓帝与宦官单超、具瑷、唐衡、左悺、徐璜五人合谋,消灭外戚梁氏,单超等五人同时封侯。从此宦官垄断朝政,他们排斥打击正直有为士大夫,重用自己的亲朋好友以及投靠自己的官僚。同时还恣意妄为,滥杀无辜,贪财乐货,盘剥百姓。遂使得一部分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深感忧虑,而京师还有三万多年轻气盛的太学生,这两部分政治势力便联合起来,以陈蕃、李膺、郭泰、贾彪为领袖,“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论》)其矛头当然主要对准宦官及其党羽,这对宦官集团形成了严重危胁,势必引起其猛烈反击。延熹九年(166),司隶校尉李膺捕杀交通宦官,教子杀人的方士张成。宦官遂唆使张成弟子牢修上书桓帝,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学生,交结诸郡生徒,互相帮助,结成同党,诽谤朝廷,惑乱风俗。于是桓帝大怒,通令天下,逮捕党人。李膺与太仆杜密及陈寔、范滂等二百多人皆被收捕,太尉陈蕃也因用人不当被免职。第二年,贾彪劝窦武上谏桓帝,请求释放党人。桓帝怒意渐解,遂下诏将党人赦归乡里,但终身禁锢,不得为官。这一事件发生后,士大夫阶层义愤填膺,群情激奋,范滂被释还乡,南阳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辆,这不啻是向朝廷的一次大示威。士大夫阶层还互相标榜,称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李膺、杜密等八人为八俊,郭泰、范滂等八人为八顾,张俭、翟超等八人为八及,度尚、张邈等八人为八厨;由此,士大夫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永康元年(167),桓帝病逝。窦太后临朝,窦武等人扶立刘宏为帝,是为灵帝。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起用党人,欲诛宦官,其事不密,反为其所害。李膺及被陈蕃、窦武所荐举者和门生、故吏,皆免官禁锢。建宁二年(169),宦官侯览积怨于张俭,遂使人诬陷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图危社稷”(同上)。灵帝下诏追捕。宦官曹节又乘机讽有司奏捕前党人,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多人考死狱中,妻子儿女皆徙边。此外,借机报怨及地方官员滥捕牵扯,以至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熹平元年(172),宦官又指使司隶校尉段颎逐捕党人和太学诸生一千多人。熹平五年,又下诏州郡,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五服之内的亲属,都免官禁锢。这次党锢,前后延续十几年,直到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灵帝才下诏赦免党人,党锢才告结束。而从此之后,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了。事实证明,社会要发展,国家要昌盛,就必须重用贤才,而摧残贤才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倒退,国家分裂。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