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元气 |
释义 | 元气①哲学概念。指产生、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指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较早见于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以“元气”为宇宙本始。《淮南子·天文训》称:“太始生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认为元气是阴阳未分之气。它产生天地,而又非宇宙之根本。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把元气看成产生宇宙的原始物质。《论衡》有“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鹖冠子·泰录》谓“天地成于元气”。②吉祥、精神、生气之气。《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旧唐书·柳公绰传》:“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尝温耳。”③中医学名词。亦称“原气”,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久病之后元气渐复。 元气①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指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又《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道教也讲元气构成万物,如《太平经》:“夫物,始于元气。”但他们认为“道”乃“元气所起也”,才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唐柳宗元不仅肯定元气为宇宙万物之唯一根源,“庞昧革化,唯元气存”(《天对》),而且强调元气的运动是“自动、自休、自峙、自流”(《非国语》)的。②指吉祥之气。《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③指人身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元气道教用语。道教经典一般认为,元气为“无上大道”所化生,元气生阴阳而成万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天,名为一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而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认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气生精(精气),精生神(精神意识),神生明(知解能力)”,人的认识功能亦由“混沌之气”产生。但元气之上还有“道”作为本体,“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元气只能守道、行道,才能产生天地万物。《太平经》的思想实际是“道生元气”说。南朝梁陶弘景作《真诰》,把《太平经》的说法稍加变换,提出“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在元气与天地之间加了一个中介“太极”。唐初成玄英在《老子义疏》中说:“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为杂类。”意为道绝形名,肇生元气,元气分化成不同的性质和形态,有清阳之气、浊阴之气、平和之气和刚戾之气,分别化生为天、地、人和物类。成玄英的思想深化了道教教义的宇宙生成理论。另外,道教炼养家也有从炼气养生的角度讲“元气”的,如《抱朴子·至理篇》谓:“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认为养生至要,在于“宝精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命”,《云笈七籤》卷五十八叙述尹真人服元气术曰:“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以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盖神人矣。”道教丹经中记述有众多的服气、行气之术。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