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娶,依高僧僧祐,共处十余年,博通佛理,曾为定林寺藏经分类编目。南朝梁初建,任奉朝请,后历任临川王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以文学深得昭明太子爱重,晚年奉武帝命于定林寺撰述经义,完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不及一年即病卒。善以骈文表述宏博精深之议论。南朝齐末,曾撰《文心雕龙》一书,未为时人所知,欲借重于沈约,遂自负其书,候约出,献于车前,约极推重,以为“深得文理”,常置于案头,勰由此知名于世,时年39岁。全书五十篇,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与自序五部分组成,为我国古代体系较完整之文学理论巨著。勰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成果,着重批判了当时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对后世影响颇大。该书今存,为之作注者甚多,近人范文澜之注最详。原有集,已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