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僧肇 |
释义 | 僧肇(384—414)东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俗姓张。年少家贫,以佣书为业。历观经文,专心于《庄》、《老》。后读旧译《维摩诘经》,转变信仰,出家习佛,善通三藏。青年时期即名震关辅。后师事鸠摩罗什,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和长安列席译场,协助评定经论,被称为“什门四圣”之一。其学说以《维摩诘经》、《般若经》、“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宗,以缘生无性为中心思想。对玄学之有无、本末、体用诸命题,颇多发挥,而为时人称赏。主张体用一如、非有非无、即静即动之说。不仅对传大乘空宗起重要作用,且促进玄学与佛学之合流。著有《肇论》、《维摩诘经注》等。 僧肇(384—414)东晋、后秦时僧人。本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人。家贫,以佣书为业。因缮写,历观经史。初“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高僧传·僧肇传》)。但又感到《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读《维摩诘经》,欢喜顶受,遂出家为僧,转治佛学,二十余岁名震潼关以西。师事鸠摩罗什,曾先后在其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和长安的译场助译。以擅长般若学著称,为“什门四哲”之一。主张一切虚无,没有实体,任何现象都是虚假幻相:“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不真空论》),“齐万有于一虚”(《肇论·答刘遗民》)。认为“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物不迁论》)。事物仅存在于不同的时间里,刹那生灭,不随时间迁移,运动变化没有主体,一切看来有联系的现象只是人的幻觉,作出“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同上)的结论。把世俗人的认识对象看成幻相,宣传般若的神秘直观对象是“实而不有,虚而不无”的精神性本体,强调只有圣人才能悟知,做到“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答刘遗民》)。认为名实无关,名实皆空,说“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不真空论》)。僧肇的般若思想,特别是他不着两边的否定方法,对中国佛学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他批评总结了佛教般若学各派,又间接批判总结了魏晋玄学的各种流派,因而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有《肇论》(包括《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维摩诘经注》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