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傅斯年 | ||||||||||||||||||||||||||||||||||||||||||||||||||||||||||||
释义 |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 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16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18年加入“新潮社”,参与出版《新潮》杂志。提倡新文化,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于北京大学毕业。1920年起,先后到英国、德国留学,习历史、哲学。1927年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从1928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达二十一年之久,1936年又任中央研究院秘书长。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在台湾病死。对殷周历史和中国文化史颇有研究。著有《史学发凡讨论讲义稿》、《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东北史纲》等。1951年台北出版了《傅孟真先生集》。 傅斯年
傅斯年傅斯年 聊城师范学院历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61页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江西永豐人,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生於山東聊城。6歲入私塾。1905年入東昌府立小學堂。1909年春,考入天津府立中學堂。畢業後,於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秋,升入本科國文門。1918年夏,與羅家倫等组織新潮社; 11月創辦《新潮》 月刊,提倡新文化。1919年夏畢業後,考取山東省官费留學; 同年冬赴英國,先入愛丁堡大學,嗣入倫敦大學研究院。1923年夏,入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1926年冬回國。1927年春,任中山大學教授,兼國文、歷史系主任,嗣又兼文學院院長,主编《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1928年11月,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所長,兼任《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主编。1929年春赴北平,兼任北京大學教授,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博物館籌備主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1938年6月、1940年12月、1942年7月、1945年4月連任第一、二、三、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抗日戰争期間,任西南聯大教務委員會委員。1943年2月,聘為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届中央團部評議員。抗戰勝利後,曾一度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後又赴南京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46年1月,参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11月當選爲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春,當選爲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月,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1950年12月20日在臺北病逝。年54歲。著有《東北史綱》、《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等。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