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0003附录一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
释义 | 0003附录一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共180处) (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33处)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的重要遗址。1841年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窜到广州城外奸杀抢掠,激起群众义愤。三元里群众齐集三元古庙,以庙中的三星旗作“令旗”,誓师杀敌。随后又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共同战斗,奋起抗英,在牛栏岗狠狠打击了侵略军,迫使英军撤走,取得了辉煌胜利。解放后把三元古庙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并在三元里村口山岗上建造了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 金田起义地址 在广西桂平县城北24公里的金田村。近代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旧址之一。1847年洪秀全、冯云山在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基地,领导汉族、壮族和瑶族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当时,在韦昌辉家秘密制造武器,在犀牛岭营盘设起义指挥部。营盘中央筑高台、台前有巨石为旗杆石,洪秀全升旗誓师起义即在此处。前面方圆二三里的平坡,是太平军的练兵场。村南4公里的新圩三界庙是太平军作战指挥所。现陈列金田起义历史文物、资料等。 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近代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旧址之一。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光复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以江苏南部一些地区设置苏福省,此王府即为苏福省省府。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前部为太平天国前或以后所建。最后为花园,现存玉兰堂和见山楼等。王府内还保存有很多雕刻、壁画和彩绘等,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珍贵艺术作品。解放后经整修,现辟为苏州博物馆。 韶山冲毛泽东旧居 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故居座落在苍松翠竹,葱郁欲滴的小山冲中,土木结构,泥砖墙,小青瓦一明二次二梢间,进深二间,左右辅以厢房,后有天井、杂屋,是南方常见的农家住房形制。青年时的毛泽东曾在此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开展和调查农民运动。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没收,并遭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毛泽东诞生的房间、书房及其父母住房陈列了部分原物和照片。1964年新建了韶山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展出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物资料。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在西藏江孜县城区。西藏爱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遗址。江孜宗山地势高峻,西藏军民为抗御英军,曾在半山前崖构筑炮台和其它防御设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军用新式武器向宗山猛烈进攻,西藏军民誓死抵抗,并重创侵略者,后弹尽援绝,与攻上宗山的英军肉博,最后跳崖壮烈牺牲。宗山遗址及炮台等至今尚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路。辛亥革命遗址之一。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市发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勇士进攻两广总督署等军政机关,血战一昼夜,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喻培伦等一百余人壮烈牺牲。经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收殓,丛葬于黄花岗者七十二人,因有此称。1918年建立墓园。三个拱门的高大牌坊上镌刻孙中山所题“浩气长存”鎏金大字。墓道宽阔,碑石林立,并有钟顶碑亭、“纪功坊”及自山神象等。墓园布局庄严雄伟,占地约3万平方米。既是革命纪念圣地,又是参观游览的名胜。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遗址之一。又称红楼。在湖北武汉市阅马厂北端。原是清政府抵制革命共和串演“预备立宪”于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告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此楼两层,砖木结构,颇具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其四周环以矮墙,院内佳木布秀,繁花织锦,益显瑰丽壮观。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院门外塑有孙中山铜像,面南而立, 凝视远方,仪表庄严安祥。 北京大学红楼 “五四”运动纪念地址之一。在北京东城区沙滩北街。前北京大学校舍之一。建于1919年。楼呈工字形,四层。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1919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钊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五四运动后邓中夏等著名的共产党人也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上海中山故居 在上海香山路七号。孙中山于1920年迁入居住,并在此进行了很多重要革命活动,写了《实业计划》。1922年8月会见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林伯渠,同年还与苏联特使越飞商谈,于次年1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1922年9月在屋前花园草坪上召开会议,邀请共产党人参加,研究国民党改组方案。1924年11月孙中山在会客室召开过记者招待会。楼下是餐室、会客室,楼上是卧室和书房。故居中的陈设,都按照孙中山生前的原样布置,绝大部分是原物。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在上海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1920年,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团中央机关设于此。当时,团中央创办“外国语学社”,教师有杨明斋夫妇、李汉俊、李达等。曾在此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他们都加入了青年团。1921年1月后,他们又陆续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是一幢二上二下老式石库门房屋。在这幢房子里还有杨明斋办的华俄通讯社。上海最早的工会组织——机器公会发起会也设于此。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在上海兴业路76号(当时是法租界望志路106号)。1921年7月,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推派李达、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在此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在楼下客堂内,有一张会议桌,代表们在此报告工作情况,讨论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因受法租界巡捕房暗探的干扰,最后一天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会址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房屋,解放后重加修缮,会场也进行了复原布置。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中山四路。该所创办于1924年7月。一、二期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三至五期在东皋大道原一号。第六期所址迁番禺学宫(即今复原旧址)。一至五期主任为彭湃、阮啸仙、谭植棠、罗绮园。第六期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任教务长,教员有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阮啸仙等,讲授有关农民运动的各种课程,还进行军事训练并到农村实习。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旧址于解放后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 在江西南昌市中山路洗马池。原为“江西大旅社”。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作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8月1日凌晨二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组织了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纪元。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毅亲笔书写了馆标。纪念馆展出了当年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系统地介绍了南昌起义的情况。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在湖南浏阳县城东南51公里,与江西交界。旧址前及两侧为开阔田野,后面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为湘赣边区军事要地。1927年党中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湖南组织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部队于19日集结于此。当晚,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翌日,部队在操坪举行会师大会,会后开始向井岗山进军。旧址为一古老书院,当年起义部队写的革命标语保存完好。旧址内辟有湘赣边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历史事迹陈列馆。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 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内。红宫原为孔庙。红场原为东仑埔,是县旧体育场,在红宫紧邻。1927年10月在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和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帮助下,海丰人民继四月、九月两次武装暴动后,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同年11月18日至21日,在孔庙召开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会场四周都刷以红色,场内墙壁用红布覆盖。从此孔庙改称红宫。21日宣布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2月1日在东仑埔举行了有几万人参加的海丰县人民庆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工农民主政府把东仑埔命名为红场。大门上“红场”二字系彭湃手书。 广州公社旧址 即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广东广州市起义路广州市公安局大院。1927年12月11日,在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以及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发动了以工人赤卫队和教导团为主力的广州起义,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建立了人民政权,后因力量悬殊而失败。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大门,北、中、南三座办公楼和拘留所。从1956年起,在旧址内设广州起义史料陈列室。 井冈山革命遗址 在江西、湖南两省边境,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从中部拔峰而起,山势雄伟险峻。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湘南农军来井冈山宁冈砻市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根据地在全盛时期,东起拿山,西到水口,北至茅坪,南到黄坳,方圆达275公里。红军利用天险要隘,修筑五大哨口,设立红军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公卖处、各团留守处。井冈山的斗争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解放后建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墓等。 古田会议会址 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彩眉岭笔架山山麓下。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此举行,会上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是我军建设的伟大纲领。会址原为廖家祠堂,建于清末,民国以后曾为和声小学(后改曙光小学)校址。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后厅是当年小学的课堂,古田会议就在这里举行。现已修缮复原。祠堂外右侧有红军检阅台,左侧有莲花池和水井,背后杉柏参天,前面田野广阔。附近新建有古田会议陈列馆。 中山陵 在江苏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孙中山的陵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铎式,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平台,最后是祭堂和墓室。祭堂中有孙中山石雕全身坐像,墓室中长方形墓穴的棺上镌有孙中山长眠卧像,宁静肃穆。陵园总面积45,000多亩,苍松翠柏,漫山碧绿。陵墓附近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辅助建筑。中山陵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 布局严整,气象雄伟,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瑞金革命遗址 在江西瑞金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有叶坪旧址群。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指挥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一、二、三次“围剿”后来此领导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现供参观的有:毛泽东和朱德旧居、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博生堡、公略亭。县城西南4公里处还有沙洲坝旧址群。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从叶坪迁此办公。现供参观的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总办公厅及毛泽东、张闻天、谢觉哉旧居,红井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大礼堂,列宁小学等遗址。 遵义会议会址 在贵州遵义市老城子尹路。原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官邸。是三十年代初期修建的一座砖木结构曲尺形二层洋房。楼上四周有走廊相通。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即驻于此。中共中央为纠正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走上正确的轨道。解放后建有纪念馆。七十年代末,又完成会址复原陈列。总司令部的几个工作室和军委负责人办公室,均作复原布置。 泸定桥 即大渡河铁索桥。在四川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历时五年乃成,桥东立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桥为铁索悬桥,净跨长100米,净宽2.8米, 桥面距枯水位14.5米。桥面由九根平行铁链系于两岸,上铺木板,桥栏左右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手。共十三根铁链组成,每根重约2.5吨。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此,敌人撤去木板,以强火力堵截,红军二十二位勇士冒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进击,一举歼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延安革命遗址 在陕西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在长征结束后来到这里,领导中国革命。市西北有王家坪革命旧址,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市西北约3公里有杨家岭革命旧址,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市西北10公里处有枣园革命旧址。1940年至1942年,1944年至1947年,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市北门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1937年10月和1938年4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英国记者贝特兰和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卢沟桥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后多次重修,今侨为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所建。桥长266.5米,宽7.5米,下分十一个涵洞。桥身两侧石雕护栏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狮共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桥东为宛平县城。1937年7月7日, 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击,点燃抗日战争熊熊烈火。 平型关战役遗址 在山西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平型关现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筑,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古道穿城而过,是繁峙通往灵丘的要道。附近长城构造坚固,底部基石用花岗岩砌成,墙体为夯土,平夯以砖甃面。关城残高6米,两侧山势险要, 长城起伏。1937年9月,一支日军企图突破平型关,进攻山西省会太原。八路军在关东北5公里处伏击,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的第一次大捷。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在山西武乡县东部砖壁村,距县城约45公里。这里群峰巍峨,丘谷起伏,进约10公里,即为交通要地蟠龙镇,素有“砖壁天险”之称。八路军总司令部驻此一年有余。旧址在村东部一组由玉皇庙、佛爷庙、娘娘庙、李家祠堂组合的建筑群中,坐北向南,占地约1万平方米。建筑玲珑挺秀,富于地方色彩。1939年6月,总部转迁至此, 成为华北各解放区的指挥中心。1940年秋,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即为彭德怀、左权等在此部署和指挥。 新四军军部旧址 在安徽泾县西25公里云岭。云岭东接泾云公路, 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濒长江,风景秀丽。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设于此,指挥华中敌后各抗日战场的新四军部队。中共中央东南局也同时设于此。旧址有:参谋处、政治部、大会堂、战地服务团、《抗敌报社》印刷所、修械所、抗日殉国烈士墓、叶挺旧居、叶挺桥和中共中央东南局等十余处。1979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建立纪念馆。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在四川重庆市,有化龙桥红岩村和中山四路曾家岩五十号等旧址。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八路军在重庆设立办事处。同年12月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邓颖超,吴玉章、王若飞等到重庆,组成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将红岩村十三号“大有农场”一幢三层楼房改建为办公楼。曾家岩五十号,时称“周公馆”,是周恩来和南方局在城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在国民党警察、特务的监视下,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办事处人员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5年8月毛泽东来重庆,即寓红岩村,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全国内战后,办事处人员返回延安。解放后,旧址辟为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遗址 在河北清苑县城南15公里的冉庄村。地道原全长30余里,以村中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主干线。沿干线有东西支线十一条,南北支线十三条,通往野外和连接他村的地道四条。地道口设在隐蔽处。高房及地面上以庙宇、碾子、柜台等形式伪装的作战工事均与地道相通。沿街墙壁都有暗枪眼,于村内外、高房上下、地上地下构成纵横交错的火力网。冉庄人民从1939年起改单口隐蔽洞为双口洞,边战边修,到1945年1月发展成连村战斗地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进行了大小战斗一百五十余次,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天安门 在北京市区中心。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基座上有高10余米的红色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金水桥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艺术杰作。天安门图形是新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重大事件,都与天安门的名字联在一起。 鲁迅墓 在上海虹口公园内。鲁迅于1927年10月来到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开展斗争。1936年10月19日病逝,当时遗体葬在万国公墓。虹口是鲁迅在上海战斗的十年中居住和活动的地方。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人民政府决定迁墓至虹口公园,并建造上海鲁迅纪念馆。墓地在公园中部,约1,600余平方米,周围青松环绕,翠竹掩映,花岗石的墓台上矗立着巨大的墓碑,上镌刻毛泽东题“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墓前有鲁迅铜像供人瞻仰。 中苏友谊纪念塔 在辽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前面广场中心。1955年2月奠基,周恩来题写奠基碑文,1957年2月落成。塔用汉白玉、大理石和花岗石建造,高22.2米。基座呈正方形,长宽各22米,为双重月台,围以汉白玉栏杆,四面有台阶。塔身十二角,用汉白玉琢成。下端环绕塔身雕有高1.2米的象征中苏人民友谊的群象。塔顶莲瓣上镶嵌中苏友谊徽一面。塔的四周,花树繁茂,和高大的塔身相陪衬,极为肃穆壮观。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纪念碑。1952年8月动工修建,1958年4月落成。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了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碑心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心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南面是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二)石窟寺(14处) 云冈石窟 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 (495年)迁都洛阳之前。后世曾多次修缮,并增建佛寺,尤以辽金两代规模最大。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采见称。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艺术精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对以后隋唐艺术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盛于隋唐,元朝时造窟近于尾声。现尚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宝库。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壁画内容丰富,色彩绚丽。莫高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榆林窟 又名万佛峡。在甘肃安西县城东南约70公里。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据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现存四十一窟。保存壁画共计千余平方米,彩塑百余身。窟前建筑已毁。壁画包括佛、菩萨像和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供养人、士庶人物等,数量繁多。第25洞壁画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精品。五代、宋初、西夏和元代的壁画中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生活气息浓郁。有些还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榆林窟壁画从形制、内容、风格和题记来看,都与莫高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龙门石窟 在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石窟造像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共计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题记和其他碑刻三千六百多品,佛塔四十余座。这里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像,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石窟的题记、碑刻, 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也是山水相趣的风景区。 麦积山石窟 在甘肃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山中。崛起一峰,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有此名。据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个,泥塑像、石雕像七千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迭,密如蜂房。石窟形制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方型、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奇峰,冬暖夏凉, 秋季细雨霏霏,云雾缭绕,被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为天水风景之首。 炳灵寺石窟 在甘肃永靖县西约50公里,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第169窟有“西秦建弘元年”的题铭,这是目前全国石窟中最早的题记。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窟龛一百八十三个。内有大小石雕佛像六百七十九尊,泥塑八十二尊,壁画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塔四座。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 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坝。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巍。 响堂山石窟 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因洞内拂袖即能发出锣鼓铿锵、之声而得名。分南北两窟。南响堂在西纸坊鼓山南麓;北响堂在和村西鼓山之腰,相距15公里。石窟始建于北齐(550年——577年),是我国现存北齐时代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石窟群。南北响堂共有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三千四百余尊(部分被毁)。石洞幽深,石像造形优美。1986年在南响堂又发现北齐时原作的精美浮雕。为研究北齐时代艺术、建筑和宗教等提供了实物资料。石窟附属建筑殿阁亭楼依山而筑,层层迭迭,宏伟壮观。 克孜尔千佛洞 又称赫色尔石窟。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处。凿建在木扎特河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共二百三十六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窟群开建年代约在东汉末期,至唐代废弃。石窟分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窟中塑像已大部被毁,只有七十四窟尚保存精美壁画,是我国珍贵的艺术遗产。技法以凹凸画法驰名中外,具有犍陀罗因素。线条刚劲有力,尤注重烘染。人物有立体感,形象逼真,生动感人。有些壁画展现出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库木吐喇千佛洞 又称“库木土拉石窟”。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凿建于渭干河出山口的东岸,俗称丁谷山。最早的洞窟约开凿于公元三世纪。现存洞窟编号为72窟。窟内塑像已全部被毁,其中保存有壁画和古龟兹文字刻壁者约四十余窟。洞窟壁画早期的属于南北朝时代。唐代的壁画内容以佛传、说法图为主,与敦煌莫高窟颇相类似。有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回鹘文榜题,属晚唐艺术。窟外并有塔基和寺院遗址,现多已塌圮。 皇泽寺摩崖造像 在四川广元市城西嘉陵江西岸,距城约1公里的皇泽寺后。现存石窟和摩崖三十四处,造像千余尊。为南北朝及隋、唐、宋等不同时期的石刻。皇泽寺,旧名乌奴寺。因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后人改名皇泽寺。主要石刻有中心柱窟、大佛楼石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中心柱窟,造像古朴庄重,似为北周艺术风格。大佛楼石窟为最大的窟,大佛高约6米,雄伟庄严,旁有二侍者虔诚肃穆,二菩萨面颐丰满,衣纹飘洒,力士、天王雄伟健劲,为唐代雕刻之代表作。则天殿供有“武后真容”石刻像,作比丘尼状。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在四川广元市城北4公里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据清石刻题记载,全崖佛像数达一万七千余躯。1935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0余米,最高处约40余米。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龛窟重迭密布,多者达十三层。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的作品,以唐代居多。 北山摩崖造像 在四川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上。北山,即古龙岗山。唐景福元年(392年)开始在此造像,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建成。石刻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为最集中。共二百六十四龛窟,长约500米。佛湾南段多晚唐和五代雕刻,北段多宋代雕刻。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蟠龙“心神车”,尤为奇伟。正壁为佛,左右有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保存的《韦君靖碑》,是研究此石刻的重要资料。此外,宋刻《古文孝经碑》、《赵懿简公神道碑》及白塔寺多宝塔等文物亦很著名。 宝顶山摩崖造像 在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宝顶山。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山上多佛像石刻,风景幽丽。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年—1249年),历七十余年始成。石刻共十三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广大山、龙潭、松林坡亦有分布。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长500米,岩高约15—30米。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有三十余幅。这里的宋代雕刻保存完整,趣味性和故事性强,在艺术上也有重大价值。 石钟山石窟 又称剑川石窟。在云南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石钟山系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计十六窟。开凿于南诏(唐)、大理国(宋)时期,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石钟寺区共有八窟,第一、二窟为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三至七窟是佛像,是石窟群中艺术性较高的几处;第八窟莲座上雕一椎状女性生殖器,在我国尚属罕见。狮子关区有三窟,其中有南诏王全家造像。沙登区有五窟,有威武的天王像等。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77处) 太室阙 在河南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中岳庙门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建阙因由,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技法,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画像五十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少室阙 在河南登封县城西6公里少室山下的邢家铺村。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年—123年)之间。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中岳汉三阙”之一。少室阙北面上部刻有双线勾勒的“少室神道之阙”六个篆字,南面隶书铭文大部剥落。阙身现存画像有六十余幅,主要内容有车骑出行、马戏、驯象、月宫、猎鹿、斗鸡、蹴鞠、铺首衔环、龙、虎、共鸣鸟等。马戏图形象逼真,显示出奔马的迅跑和驭马少女的惊险技艺。蹴鞠图雕刻栩栩如生,说明我国早在汉代已有足球运动。 启母阙 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年)。是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 “中岳汉三阙”之一。附近有巨石,周长43.1米,高约10米,据《淮南子》记载,名启母石,庙即为此而建。阙上有小篆铭文,下半部尚完好,记述夏禹及其父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宝重。下部还有东汉堂溪典的《请雨铭》,字为隶书,惜大部剥落。阙身雕刻的画像现存有六十余幅,主要有宴饮、驯象、斗鸡、猎兔、幻术、骑马出行、太阳神、月宫、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 冯焕阙 在四川渠县北赵家坪。为渠县六处汉阙之一。现仅存东阙,子阙已废。建于东汉建光元年(121年)或后一年。阙身正面铭文为“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后汉书》载:冯焕,东汉安帝时人,为幽州刺史,延光元年(122年)被陷下狱,事虽辨明,已瘐死狱中,安帝“赐钱十万,以子为郎中”。铭文下刻一饕餮。阙雕刻精致,造型优美,为他处少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平阳府君阙 在四川绵阳市东北4公里仙人桥。为汉代双阙。两阙相距26.2米,皆有子阙。北阙高4.35米,南阙高3.5米。《四川通志》载:阙题“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现仅存“汉平”二字。阙为东汉初平、兴平年间(190年-195年)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车马、狩猎等图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态雄伟。阙盖四角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檐上有执竿托鹰人物,有中箭野鹿,有猎人搏兽图,情景生动,有较高艺术价值。 沈府君阙 在四川渠县燕家村。为双阙,子阙已废。二阙东西相距21.6米,阙高4.8米。阙身正面刻铭文,东阙刻“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人事无可考。约为东汉延光年间建造。形制古朴,雕刻精巧。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下端镌饕餮。东阙内侧雕青龙,西阙内侧雕白虎。形制和雕刻手法与本县境内冯焕阙近似。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山东长清县孝堂山上。传说为汉代孝子郭巨墓祠。从祠内题记和画像风格判断,约为公元一世纪间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祠堂全部石筑,室内宽3。8米,进深2.08米,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陇、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祠内石壁和三角石梁上雕刻有精美图画,反映内容广泛的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和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场面,雕刻多为平地线刻法,风格劲利,在汉画像中独具一格。此祠自宋赵明诚《金石录》以来累见著录,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俗称武梁祠石刻,在山东嘉祥县武翟山下。据祠内石阙铭文记载,东汉末年嘉祥武氏世代为官,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其后世子孙始在墓前建武氏祠堂,精工细作,数十年乃成。后经洪水漫淤,堙没地下。经清代及以后金石家发掘、搜集,现尚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二块,画像石四十三块,隶书题记约一千多字。画像石多用减地阳刻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画像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石刻不仅是精美的古代艺术品,也是研究东汉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高颐墓阙及石刻 在四川雅安县城东7公里许姚桥。现存东西阙、石兽、高君颂碑等。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建造。二阙相距13米。东阙题: “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西阙题:“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西阙座上雕蜀柱斗子,阙身雕枋子、斗栱棱角。四面浮雕人物、车马、禽兽等物。脊上镌鹰口衔组绶。阙前一对石兽,劲健古朴。二阙间为高君颂碑,乃从高孝廉祠迁此。碑首半圆形,镌蟠龙。碑座方形,刻二龙相向,龙尾绕于座后纠结。碑铭文隐约可见。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在陕西汉中市石门。有东汉至宋摩崖石刻多处。最重要的是石门颂和石门铭。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于石门崖壁的石门颂,赞颂杨孟文开通褒斜道石门事迹。碑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中太守王升立”。隶书,书法雄健恣肆。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于石门东壁的石门铭,记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褒斜道石门故道事迹。正书,王远书,末题“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石门摩崖石刻年代较早,保存完整,对研究历史及书法艺术均有重大价值。1970年因修褒河水库,已全部移至汉中城内汉台内复原展览。 安济桥 又称大石桥。在河北赵县城南2.5公里处,横跨洨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故又名赵州桥。隋代工匠李春营建于605年至616年。桥为单孔,圆弧,南北向,全桥长50.8米,宽9.6米,由二十八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跨度大而弧形平,净跨37.4米。桥拱肩敞开,大石拱两端各建两个小拱。此设计,既减少洪水时水流阻力,又减轻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构思精巧,在世界桥梁史上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成就,特别是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是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桥两侧栏板、望柱雕刻精美,跌宕多姿。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安平桥 又名五里桥。俗称五里西桥。在福建晋江县安海镇,横跨在晋江、南安二县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全桥现长2,251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最大的重达25吨。桥墩以条石砌成,或四方形,或单边、双边船形。结构严谨,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风貌古朴。 永通桥 在河北赵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因小于安济(大石)桥,而艺术风格和结构型式则相近,故又称小石桥。金代明昌年间(1190年-1195年),赵人裒钱所建。为单跨敝肩拱,用一孔石拱横跨清水河,跨度26米,桥东西向,全桥长32米,宽6.34米,弧矢5.2米。桥面弧形近于水平。桥由单券二十一道排比而成,大券之上伏有小券四个。桥上有正方形望柱二十二根及石栏板等。华板上有精美的浮雕。在各小券的撞券石上都有河神浮雕,形象生动。 蒿岳寺塔 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塔高40余米,十五层,平面呈十二角形。塔身分上下两部。下为平坦壁体,其上施迭涩檐一层;上部角隅各加倚柱一根,除辟门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各砌一座单层方塔状壁龛,突出于塔壁外。塔身之上施迭涩檐十五层,使外廓呈现出轻快秀丽的抛物线造型。塔身东南西北四面设入口,导至塔心室。此室自下而上直达顶部,分为十层。此塔由于建筑技术高超,塔身虽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但经历一千四百余年,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 四门塔 在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塔身为大块青石砌成,单层方形,高15米,每边宽7.4米。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习称“四门塔”。檐部迭涩挑出五层。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收缩迭筑,成四棱锥形,锥顶攒尖,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等构成塔刹,形制简朴浑厚。塔室有方形塔心柱,各面有后人移置的石雕佛像一尊,皆螺髻,结跏趺坐,面相生动。塔后有参天古九顶柏。附近重峦迭嶂,幽谷清泉,并有佛教遗址数处。 大雁塔 在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寺为唐高宗李治为给他母亲追荐冥福而建。本名慈恩寺塔,依佛教传说,改名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修建。初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长安年间,纯用青砖改修成楼阁式的七层。以后又经改建及战火破坏,明代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塔总高64.1米。塔基高4.2米,南北48.8米,东西45.9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字体秀丽,是唐代遗留于后世的名碑。塔门楣、门框上的阴线雕刻图案,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小雁塔 在陕西西安市南约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李治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塔修建于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十五级,后经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坍,塔身破裂,现余十三级,塔基座亦呈方形。塔通高43米,底层每面长11.83米。塔型秀丽美观。 崇圣寺三塔 在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三座砖塔鼎足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气势雄伟。大塔约建于南诏保和时期(824年—839年),小塔建于五代。大塔方形,中空,名千寻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高69.13米,为密檐式建筑,共十六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南北两小塔实心,八角形,各十层,均高42.19米。两塔塔身都涂一层白色泥皮,各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华贵庄重。三塔最近经大规模维修,更加雄美壮观。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在北京房山县南尚乐水头村,距城75公里。云居寺为隋代幽州智泉寺僧静琬所建。依山而筑,坐西朝东,寺院规模宏大,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部毁于炮火。现仅存辽代所建北塔及四座唐代方形小石塔。北塔又叫舍利塔或罗汉塔,高30米,塔身二层锥形顶。云居寺东北方石经山有藏经洞,收藏僧静琬三十年间发愿刻造的石经经板。静琬死后,历代有人续刻, 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板四千一百九十五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板一万零八十二块。云居寺及石经山附近、还保存有唐代、辽代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这些佛塔和石经板,是研究中国书法和美术史、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兴教寺塔 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畔。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为迁葬唐高僧玄奘遗骨而修建。玄奘圆寂后,原葬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迁葬现址,并修寺建塔以资纪念。因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现除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尚存外,其余建筑焚毁于清同治年间兵火。今存正殿、藏经楼及长方形敞亭等都是近代建筑。寺西慈恩塔院内,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舍利塔,左右是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新罗人)的墓塔,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 苏州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在江苏苏州虎丘山上。东晋时王珣兄弟在此虎丘上建虎丘山寺。北宋重建时改称云岩禅寺。自隋至清寺曾被毁七次,劫后幸存的古建筑仅五代所建云岩寺塔和元代所建断梁殿(二山门)两处。云岩寺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塔。七次遭火灾,顶部和各层檐均毁坏,现仅存砖砌部分。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外轮廓有微膨出的曲线。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外壁塔门至回廊有一过道;廊内是塔心,八角形,四面开门;从塔门经过道进入塔的中央小室。塔内各层藻井,构制精美。塔身结构复杂,色彩瑰丽。塔内绘画,色彩调和,图案优美,是国内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 祐国寺塔 俗称铁塔。在河南开封市东北隅。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高54.66米。外壁镶以褐色琉璃砖,近似铁色,故名。塔身用不同形制的琉璃砖砌筑成各种仿木结构,檐下配置斗拱,檐上葺以黄瓦,造型宏伟挺拔,俨如擎天巨柱。塔身细部的琉璃砖雕有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宝相花等花卉人物五十余种,雕工精细,神态生动,为宋代琉璃砖雕艺术的佳作。塔南八角亭内有宋金时期的铜佛一尊,高5.14米,重11.7吨,亦为珍品。 定州开元寺塔 又名瞭敌塔(或料敌塔)。在河北定州市城内。据载,北宋时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归。宋真宗于咸平四年(1001年)下诏建塔,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因当时定州地处北宋北方边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名瞭敌塔。塔建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十一层,高84米,是国内最高的砖塔。外观挺拔秀丽,各层直径和高度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外部涂白色,各层东、南、西、北皆辟门。塔分内外两层,周有游廊环绕,中心柱体内有砖阶可直达顶层。第二、三层游廊顶部天花由雕花砖砌成,并以彩色相饰,极为精美。塔内两壁有壁龛。各层回廊壁上,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很多。 佛宫寺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内槽壁面的画像及飞天等,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此塔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近年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珍贵文物,对研究辽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和塔 又名六合塔。在浙江杭州市城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俶为镇江潮而建。塔身九层,高五十余丈。后毁于兵火。现存砖构塔身系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塔刹系明代遗物,外部木构檐廊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今塔高59.9米,八面七级,每层中心都有小室。柱子斗栱均仿木构建筑形式。每层廊子两侧都有壶门,内通小室,外通檐廊。塔内所有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塔与《营造法式》所载如出一辙,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广惠寺华塔 又称多宝塔。在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年一805年),金、明、清代皆有修葺。塔高40.5米,造型独特,以结构富于变化著称。塔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原在四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俗称小塔。塔身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斗栱配置奇异。第二层为平正的八角形,每面三间,下有平座,上有斗栱檐瓦。第三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第三层以上呈圆锥形,其上依八面八角的垂线有浮雕状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参错排列。从壁塑部分再上有八角形檐顶,上为塔刹,今已残损。塔原为广惠寺内之建筑,寺因有此塔又称华塔寺。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当时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参加设计与修建工程。至元十六年塔前增建规模宏大的大圣寿万安寺。明代改名妙应寺。白塔为喇嘛塔,高50.9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硕大的覆钵形塔身有七条铁箍环绕,十三天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四十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高1.8米有镂空花纹的三十六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风来铃声清脆悦耳。华盖顶的铜质小塔形宝顶,高近5米,重达4吨。它是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俗称五塔寺塔。在北京海淀区北京动物园后长河北岸。真觉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代重修,改名大正觉寺。因寺后有一座明成化九年(1473年)修建的金刚宝座塔(即在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塔的塔),俗称五塔寺。本世纪初寺内殿宇已毁。现存金刚宝座塔,仿中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为内部砌砖、外表甃石的砖石结构。下部为宝座,座前后辟券门,内有石阶梯,盘旋通向宝座顶部。塔身及金刚宝座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纹饰。造型虽近似印度建筑,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创造性建筑。 海宝塔 又名赫宝塔或黑宝塔,因在宁夏银川市北郊,俗称北塔。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五世纪初夏国王赫连勃勃重修。后因地震损坏,清康熙及乾隆年间两次再修。塔身为砖砌楼阁式建筑,塔身十层,下有方形大塔座,通高53.9米。平面成方形,一至九层每边正中设券门,并略向外凸出。塔室为方形,门向东,内有四道拱券通向四面。踏木梯可盘旋上登第九层。塔的建筑外形线条明朗,层次丰富,棱角分明,觚棱秀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数千座塔中所罕见。登塔远眺,巍巍贺兰山,绵绵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 义慈惠石柱 又叫北齐石柱。在河北定兴县城西10公里的石柱村。柱身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刻铭,柱上有“大齐大宁二年”题记。高7米,下为柱身,上为石屋。柱身上部为方形,下部为四方略切四棱,成八角形,由四块浅棕色石灰石累叠而成,下为覆莲柱础。柱身刻石柱颂,约三千余言,记叙了“杜葛之乱” (北魏杜洛周、葛荣起义)及义葬、义食和兴建石柱经过。石柱实为起义失败后,人民收拾义军残骸合葬一处的纪念碑。柱身上端置一长方形石盖板,盖板上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石雕小屋,雕刻精细,似一座三间殿宇模型,是研究我国隋唐以前建筑形制的实物资料。 赵州陀罗尼经幢 俗称石塔。在河北赵县城内。原系开元寺建筑之一,寺已毁,现仅存经幢。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赵州人王德成建。全部用石料迭砌而成,共七级,高约18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平面为八角形。经幢一、二、三层刻陀罗尼经,其余各层刻满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动物、建筑花卉等图案,极富装饰性。幢顶以铜质火焰宝珠为刹。经幢建在一个方形石基上,石基束腰周围刻有“妇女掩门”图案,四角刻有金刚力士,形象健美。经个经幢庄严清秀,展现了宋代造型艺术的高度成就。 南禅寺大殿 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寺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其中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内无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大殿内有佛坛,坛上满布唐代彩塑。主像释迦,两侧及前面有弟子、菩萨等十七尊佛像。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 佛光寺 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势建造,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年-499年),隋唐时名播海内外,重要经籍中均有记载。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为明清重修,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所在。 大昭寺 在西藏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寺内正殿二十根大木柱上斗栱架梁浮雕精美。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四周走廊和殿堂满布藏式壁画,描写历史人物事迹和神话故事,长近千米,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大殿正中供奉唐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塑像。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大量历史文物。寺前有公主柳、唐蕃会盟碑等古迹。 昌珠寺 在西藏乃东县南。相传公元七世纪间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持建造。大殿下层布局和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大殿相仿。寺内原保存有大量古代壁画和塑像。十八世纪初被侵扰的蒙古准噶尔部焚毁,后经重修复原。达赖十三世也曾重修此寺。寺内原保存有公元八世纪末由汉僧任清监督铸造的吊钟一口,钟上镌刻藏文铭文十二句。现寺遭破坏,钟已无存。 光孝寺 在广东广州市红书北路。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南越王赵建德故宅。三国时,吴国虞翻谪徙居此,辟为苑圃,多植苹婆诃子,时人称为虞苑,又称诃林。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命名制止寺。后改名法性寺。自东晋至唐印度僧人到寺传教者颇多,对中国佛教有一定影响。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以后寺名屡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沿用至今。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还有睡佛阁、瘗发塔及东西铁塔、法幢、大悲幢等古迹。寺院园林环境优美,解放后补种了大批诃子树,使诃林重放异彩。 独乐寺 又称大佛寺。在天津蓟县城西门内。因寺西北有独乐水,故名。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明清时曾多次彩绘重修。山门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出檐深远曲缓,檐角如飞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是较早的鸱尾实物。观音阁上下两层间设一暗层,通高23米。梁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栱24种,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阁内的十一面观音,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之一。观音阁下层四壁满布彩色壁画,为明代画师之作。山门和观音阁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更国号,后人因以名祠,即晋祠。后屡经修葺变迁。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有四十三尊宋代彩塑,是我国宋塑中的精品。殿前鱼沼飞梁为国内所仅见,形制特殊,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难老亭为北齐天保时(550年—560年)创建,明代重修,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被誉为“晋祠三绝”。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行书劲秀挺拔, 飞逸洒脱,骨格雄奇。 奉国寺 原名咸熙寺,又称七佛寺或大佛寺。在辽宁义县城内东街路北。寺内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建。殿筑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为国内稀有的辽代单层高大建筑。殿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48.2米),进深五间(25.1米),高21米。前开三门,后辟一门。殿内七佛为辽塑,后世曾重妆修饰。梁架和内槽斗栱上有辽代彩画,四壁有元代壁画。殿内还有石雕供器及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石碑。现存山门、牌楼、无量殿等均为清代建筑。 清净寺 在福建泉州市涂门街。据寺内现存古阿拉伯文石碑载,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元至大二年(1309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又据中文碑载,元、明均曾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高20米、宽4.5米,用青、白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顶为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奉天坛屋盖早塌,仅存四周石墙。西墙中部向外墙凸出,形成一坛,称讲经坛。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长期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善化寺 俗称南寺。在山西大同市城区南部。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故又称开元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住持圆满大师重修,自天会六年(1128年)始,凡十五年乃成。明代修缮后更称今名。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寺院坐北向南, 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代建筑。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为辽代遗筑。其左右为东西垛殿。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东侧为文殊阁遗址。整个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辽金寺院中布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内还保存辽金塑像三十余尊,其中以金塑最佳。 隆兴寺 在河北正定县城内。原名龙藏寺,创造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宋初更名龙兴寺,清康熙年间定名隆兴寺。因寺内有铜铸大佛像闻名国内,又称大佛寺。占地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仅存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等。其中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等都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和特点,摩尼殿建筑形制特殊,为中国现存早期古代建筑所仅见。大悲阁为主体建筑,高33米,五檐三层,阁内有铜铸四十二臂大悲菩萨像,高约22米,为我国现有铜像中最高者之一。寺内存有历代碑石三十余通,其中龙藏寺碑为国内现存的著名碑刻之一。 保国寺 在浙江宁波市洪塘北面的灵山山岙。寺院楼阁,隐现于层峦迭嶂之间,高低起伏,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两侧为僧房、客堂和钟鼓楼。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虽经历代重修,仍不失宋时原貌,为浙江现存最早、江南罕有木构建筑遗物。其特点是进深大于面阔,内柱作瓜棱形,梁栿成月梁状,斗栱粗壮,补间铺作当心间各二朵,次间各一朵,重抄双下昂单拱造。佛座上嵌有崇宁元年(1102年)建造石佛座碑记。大殿和天王殿前各有水池,四时不涸。山上有松竹参差掩映。 华严寺 在山西大同市西部。始建于辽。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壮,是辽金时期我国佛教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几经修缮,成今日规模。现上下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 白马寺 在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蔡愔、蔡景二人去西域求佛经,在月氏遇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原建筑规模雄伟,唐代白马寺僧徒曾多达千人。现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艺术价值。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建造的齐云塔,高24米,巍峨屹立。 永乐宫 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址原在山西芮城县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因旧址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1959年开始全部迁移至芮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侧新址复原保存。据记载,原址为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诞生地。蒙古窝阔台汗时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等人受朝廷宠信,祖师吕洞宾倍受尊崇,于是敕令营建此宫,施工期前后一百一十多年,几与元朝共始终。宫内主体建筑五座,即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垂直排列于中轴线上,除宫门为清代建筑外,余皆元建。各殿精美的元代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宫殿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势壮观。 武当山金殿 俗称金顶。在湖北均县武当山天柱峰顶端。武当山峰奇谷险,洞室幽邃,是我国著名风景名山之一,亦为著名道教胜地。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高5.54米,宽4.4米,深3.15米,全为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殿内神像、几案、供器均为铜铸,中供真武帝君,着袍衬铠,丰姿魁伟;侧侍金童、玉女,拘谨恭顺, 娴雅俊逸;“水火”二将,列立两厢,勇猛威严,为全山铜铸造像艺术中之精华。殿体为分件铸造,结构严谨,连接精密,重檐迭脊、翼角飞举,脊饰仙人禽兽,形象生动逼真。虽经五百余年风雪雷电之侵袭,至今仍金碧绚烂,宏丽如初,实为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萨迦寺 在西藏萨迦县的奔波山附近。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以其地土质呈灰白色而作寺名。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由喇嘛教萨迦派(花教)创始人衮却杰布创建,后屡经重修。分南北二寺。殿宇宏伟,布局紧凑,富有元代建筑风格。寺内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雕像、刺绣、供器,藏有卷帙浩繁的手抄经典和各种文献图书,是西藏少有的藏书和写经中心。萨迦寺建筑,现尚有部分保存。 广胜寺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霍泉发源地。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经历代修建,始成现状。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共三处。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现存为明代重建遗构,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毗卢殿等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富有艺术成就的实例。下寺在山麓,随地形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是一组富于变化的寺庙建筑群。水神庙在下寺西侧,庙内主殿奉水神明应王,四壁满布壁画,其中有反映元杂剧兴盛时期真实情景的戏剧壁画,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观星台 在河南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望中岳嵩山,南临箕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创建于元代初年。当时由王恂、郭守敬主持,在全国设二十七个观测站,此台为观测中心。郭守敬曾在此测验过晷景。台为砖石混合结构,平面呈方形,下大上小,高9.46米,连同台顶明代增建的小房通高12.62米。台北两侧有两个对称踏道口可登台眺望。台顶北部瓦房北壁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用以测量日影的影长。石圭(量天尺)从凹槽下方自南向北由三十六方青石连接而成,长31.196米。其方位与今测子午方向相符。圭面刻有双股水道,还刻有尺度,用以测量水准。 居庸关云台 在北京昌平县居庸关关城内。居庸关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云台为一过街塔基座。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称过街塔,后毁。台用汉白玉石砌成,高9.5米,下基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5.57米。台顶四周安设石护栏及排水龙头。台座中间南北向开一券门,券洞为五边折角式拱券,可通车马。券面及券洞边上雕饰花鸟等图案。券洞内两壁刻四大天王,壁间有用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题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券顶上正面雕有曼陀罗纹饰五攒,两侧斜面雕坐佛十尊,十佛之间遍雕小佛。券洞内雕刻,是现存稀有而精致的元代雕刻艺术杰作。 曲阜孔庙及孔府 在山东曲阜县城内,南接城垣,西为孔庙,东为孔府,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孔庙总面积327亩,孔府240余亩。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殁后,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自西汉以后历代帝王不断对其进行修扩。现共有殿堂阁庑四百六十六间,三路九进院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南北长达一公里之多。庙内碑刻自两汉至民国,真草隶篆等各家书体共二千余碑,是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孔府,即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自汉代起历代皇朝不断对孔子嫡裔进行加封,明太祖时敕命于故宅东重建府第。经明清多次扩修,现府内有楼房厅堂四百六十三间,院落三路九进,后有花园。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档案。其内容浩繁,现已整理出九千多卷,是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的珍贵资料。孔府内还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些是国内仅有的珍品。 故宫 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共有屋宇九千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周围宫墙长约3公里。四角矗立角楼,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族居住生活的地方。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和档案,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万里长城——八达岭 在北京延庆县是长城的一个隘口。长城,全长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秦统一六国后,以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城墙为基础,修筑成一道连绵万里的长城,后历代修整使用。明代将过去土筑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西起嘉峪关,东达山海关,蜿蜒万余里。八达岭长城即为其中一段,城依山势而筑,巍峨壮观,墙体外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筑成,下部为条石台基,城墙转角或险要处,筑堡垒式城台。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 万里长城——山海关 在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关在山(燕山)海(渤海)之间而得名。明长城从山海关南面海滨的老龙头,经山海关蜿蜓越群山之巅而向北延伸。关处东北、华北的咽喉要冲,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城辟四门,各门上均筑城楼,城中心筑钟鼓楼,城外绕以护城河。关周围有军事设施和建筑物,东门外筑有瓮城,外绕以东罗城,“天下第一关”城楼雄踞门上。关城周围峰火台星罗棋布,彼此呼应。主体两翼建筑互为犄角,前防后卫,主次分明。建筑造型美观,具有民族风格。 万里长城——嘉峪关 在甘肃嘉峪关市西南隅。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南为祁连山,北有龙首山、马鬃山。关城高踞其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两山相连,雄踞河西。关城地处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关城周长733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城呈梯形。东西城垣开门,均筑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成并守之势。 西安城墙 在陕西西安市。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为我国中世纪后期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城墙内用黄土分层夯筑,外用城砖砌筑。东西南北墙长依次为2,590米、2,631米、3,442米、3,244米,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顶内、外沿筑矮墙(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894个。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个,上建墩楼。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每门门楼有三重:阙楼、箭楼、正楼。城墙在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城墙的构筑、布局,全为便于防守,为研究古代城市建筑技术和城市防御战争提供了实物资料。 天坛 在北京崇文区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时都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处。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主要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二坛在同一南北轴线上。天坛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现辟为天坛公园,供中外游人参观。 北海及团城 在北京西城区故宫和景山的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有八百多年历史,占地约70余万平方米。始建于辽代,金、元、明、清各代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扩建。清乾隆时才具备了现在北海的规模。北海的布局虽受江南园林的影响,但仍保持北方园林端庄的特点。全园以琼岛为中心,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榭隐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太液池(北海)水面广阔,面积占全园一半以上。团城原是太液池中一个小屿,明代在岛屿周围用砖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始为团城。团城上有各代殿亭堂斋建筑,布局紧凑严整,独具风格。 布达拉宫 在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意为“佛教圣地”。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世屡有修筑。至十七世纪末,始具今日规模。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宫体主楼十三层,高178米,东西长400余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一万五千多间。宫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各殿堂墙壁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八座达赖喇嘛灵塔,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辉煌壮观。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 甘丹寺 在西藏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上。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兴建。为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经学院)。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寺内所藏明代以来的文物甚多,有保存宗喀巴遗体的灵塔。原寺院群楼重迭,气势雄伟。今寺已毁。 扎什伦布寺 在西藏日喀则县南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根敦主兴建。是班禅四世以后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寺依山傍水,层楼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为喇嘛教格鲁派第四大寺。全寺分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扎仓(经学院)。内有殿堂数十处,壁画生动,风格迥异。另有历代班禅灵塔,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色宝石,辉煌灿烂,耀人眼目。寺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西藏古代文化和藏汉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智化寺 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所建,初为家庙,后敕赐名“报恩智化寺”。后多次重修。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上层四壁遍饰小型木制佛龛九千多个,称万佛阁,佛像保存完好。阁内原有雕饰精美的斗八藻井,被寺僧盗卖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寺内主要建筑的屋瓦用黑色琉璃脊兽辅砌,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征。 塔尔寺 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塔尔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象”。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组成完整的藏汉结合的宏大建筑群。主殿大金瓦寺是三檐歇山式汉式宫殿建筑,屋顶为镏金铜瓦。塔尔寺“三绝” (指酥油花、壁画、堆绣)具有独特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寺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并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沈阳故宫 在辽宁沈阳市旧城中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为清初皇宫,名盛京宫阙,入关后称奉天行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房屋三百余间,组成十数个院落。全部建筑分三大部分,中路属大内宫殿,院落三进,在一个中轴线上。前院以崇政殿为中心,前为大清门,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等。后院为内宫,有凤凰楼、清宁宫等。东路以大政殿为中心。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整个皇宫,楼阁耸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宫殿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风格,是汉、满两族文化交流反映在建筑上的辉煌成果。 国子监 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称“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复改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辟雍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是清代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其北面彝伦堂是国子监藏书处所。其东西两面的配庑构成四厅六堂。敬一亭是国子监祭洒(最高领导人)的办公处。国子监培养国内各民族的人才,接待各国留学生,对民族团结与中外文化交流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为首都图书馆馆址。 雍和宫 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清世宗胤禛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乾隆九年改为喇嘛庙。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平面呈十字形,黄琉璃瓦顶上设五个小阁,阁上各有小喇嘛塔一座,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风格。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木弥勒站像,高26米,体躯雄伟。阁左右以悬空阁道连通永康阁和延绥阁,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雍和宫占地广大,规模宏丽,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普宁寺 在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巨大木雕佛像,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规模宏大,占地约23,000平方米,综合汉、藏寺庙建筑形式。中轴线上有门殿、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碑亭内矗立《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通。大乘之阁高36.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为藏式建筑。阁内置高22.23米的千眼千手观音菩萨泥金立像,用五种木材雕成,重约110吨。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雕像之一。寺内崇阁入云,塔台罗列,松柏参天,景色绮丽。 普乐寺 俗名圆亭子。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的平岗上。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由于当时西北各民族与清中央政府关系日益密切,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一带的哈萨克和布鲁特族,不断派代表进京朝觐,因此建寺。建筑布局分两部分。前部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筑,为汉族寺庙传统形制。后部为阇城(坛城),城前门内有乾隆御制《普乐寺碑》,城有墙三重。城内平台圆座上筑有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的旭光阁,阁为重檐伞式攒尖黄琉璃瓦顶,二十四间。阁中置立体曼陀罗,内奉上乐王佛,阁顶藻井精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 普陀宗乘之庙 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接待国内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而建。庙宇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殿阁楼台前后错落,极富变化。庙内有乾隆御笔《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石碑三通。庙内大红台气势雄伟,是该寺主体建筑。台高42.5米,宽59.7米,有城阁凌空之感。红台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红墙白台与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更显古老建筑庄严华丽。 须弥福寿之庙 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须弥福寿”乃“扎什伦布”之汉译。庙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时乾隆七旬寿辰,班禅额尔德尼远道来此觐见,颇受礼遇,并建此庙以居之。占地面积达37,900平方米,建筑风格综合汉、藏建筑艺术之长,形式独特。寺自南而北有:石桥、山门、碑亭、牌坊、大红台等。大红台内壁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建妙高庄严殿,为六世班禅讲经之所。殿顶重檐攒尖鎏金铜瓦。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另有金贺堂、万法宗源殿、万寿塔等建筑。 武侯祠 在四川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现存殿宇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东西偏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塑蜀汉文官、武将,二十八尊塑像形态生动。祠内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 (裴度撰文,柳公绰书,鲁建刻字;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刘备殿东壁有近人沈尹默书《隆中对》,西壁有岳飞书《出师表》木刻。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 杜甫草堂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年间,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均曾改建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回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别具一格。园林面积达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为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 拙政园 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嘉靖初年御史王献臣回乡;买寺产改建成此园。园名系取晋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而来。现园面积约2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景物空阔,有芙蓉榭、兰草堂、放眼亭、秋香馆等建筑。中部正中为水池,建筑比较疏朗自然,有远香堂、见山楼、雪香云蔚亭等。西部紧凑,主要有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花馆等。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但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山光水色,富有自然景色。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颐和园 在北京海淀区距城约15公里处。我国名园之一。原为元、明、清帝王的行宫和花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称今名。全园占地290公顷,由万寿山、昆明湖等组成。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三千余间,主要景物建筑如佛香阁、德和园大戏楼、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其园林布局,集我国造园艺术大成,尤以西山、玉泉山群峰为借景、扩展了空间,气魄宏伟,手法巧妙,为我国园林艺术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典范。园中山青水绿、阁耸廊迥,金碧辉映,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避暑山庄 又名承德离宫,或称热河行宫。在河北承德市区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八十余年乃成。总面积564万平方米,建筑物达一百一十余处。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山庄建筑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分湖区、平原、山峦三个景区。集中了我国南北方建筑布局的特点,综合了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的风格。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散布其中。集江南景色塞北风光于一园,使山庄成为我国各地胜迹的缩影。山庄与外围巍峨雄伟、具有民族特色的外八庙共同构成了辽阔的文物风景区。 留园 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清嘉庆五年(1800年)在明徐时泰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后叫留园。面积约50余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三百余方,为“留园法帖”。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江南最大的湖石,高约9米。西部以假山为奇。北部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与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四)石刻及其他(11处) 西安碑林 在陕西西安市三学街。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二年(837年)镌刻的“开成石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历代都有增添,由于碑石林立,故称碑林。现有六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自汉迄清,荟萃各代名家手笔,是我国一座书法艺术宝库。真草隶篆,琳琅满目。碑头、碑侧、碑座上浮雕、线雕、减地雕的各种花纹图案,是美术工作者借鉴的蓝本。碑石内容保存了各种史料,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开成石经”共一百一十四石,双面镌刻了十二部经书,连同清代补刻的一部,合称《十三经》,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石质书库。 爨宝子碑 又称小爨。在云南曲靖县城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杨旗田。碑首半圆形,碑身长方形,高1.9米,宽0.71米,厚0.21米,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四百字,内容多为谀辞,碑末的职官题名,记录当时建宁太守的属官名称,是很珍贵的史料。字迹尚清楚,字体古朴雄劲,反映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爨龙颜碑 又称大爨。在云南陆良县城南14公里贞元堡。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碑高4.21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额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下部刻日月等,中央刻“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文九百零四字,爨道庆撰,叙述爨氏世系及爨龙颜祖孙三代仕历,并提及爨龙颜参与镇压益州赵广起义的史事。碑阴刻职官题名三列,记录甚详。字体属楷书,但仍有浓重的隶书风格。书法气魄雄浑,结构多变,为书法家所推崇。 药王山石刻 在陕西耀县城东1.5公里。药王山唐名磬玉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为华原(今耀县)人。孙思邈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五千多个药方。后世尊称他为“药王”。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后人把他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置于山上,自此通称为药王山。山上共有历代碑石一百余通,绝大部分与孙思邈有关,其中张僧妙、姚伯多二碑,最为珍贵。另有隋、唐时石窟七龛以及北魏至唐造像碑多通。山上有元代的庙宇建筑,内壁尚有当时的壁画。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在云南曲靖县城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971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北的旧石城遗址。碑高1.21米,宽0.61米。碑文从左至右分上下两截书:上截正文,正书; 下截皆人名,行书,共一百四十三字,字多简笔或别体,无标题。碑文记叙大理国主段氏(白族)联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战滇东一些部落后,在石城会盟立誓,并颁赐赏职的史实。书法行楷大字,敦厚遒劲,精采飞动。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又名西夏碑。现保存在甘肃武威县城文庙内。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立。高2.6米,宽1米,厚30厘米。碑首呈半园形,边呈杀角,四周刻忍冬花纹。两面撰文,正面刻西夏文,背刻汉译文。碑首西夏文篆字题额为: “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计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内容叙述古凉州(今武威县)护国寺有佛塔,前凉时曾显灵异,西夏时更多,地震倾斜后,塔竟自行恢复原状。敕令重修,并立碑记事。背面碑首刻汉文小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文楷书。碑座大体似龟形,上刻花纹。此碑是我国保存最大最完好的西夏文碑。 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 在江苏苏州市人民路。文庙系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创建。现存大成殿为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其余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庙内保存的宋代石刻,著名的有平江图和天文图。平江图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是就当时平江(苏州)城坊现状描绘刻成,图内建筑采用平面和立体相结合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图之一。天文图绘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淳祐七年(1247年)摹刻上石。是我国现存较早较系统的星图石刻。还有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均为淳祏七年镌刻。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俗称天地人三图,是我国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科学资料。 溪州铜柱 原在湖南永顺县野鸡坨下,酉水河岸。1971年因建凤滩水库迁至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铜柱是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战后的罢兵盟约。柱高4米,重2,500公斤,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二千多字,楷书,字体秀丽,是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 在四川峨眉县峨眉山上。万年寺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创建于晋,名普贤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敕改圣寿万年寺。现存殿宇两重。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外部通高16米,为边长15.7米的穹窿顶方形无梁殿。殿内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铸造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通高7.3米(白象及佛身高约各半),重62吨。殿内四壁下部有小龛二十四个,各供铁铸佛像一尊;上部横龛六道,置小铜佛像三百零七个,铸工精细。 沧州铁狮子 在河北沧县旧州城内,距沧州市20公里。沧州古城又名狮子城,因铁狮而得名。据县志载,铁狮为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铸, “山东李云造”。狮身通高5.3米,通长6.5米,身躯宽3米,总重量约40吨。铁狮由数百块约30厘米见方的铁块,采用分节叠铸法拼铸而成。铁狮昂首怒目,巨吻大张,四肢叉开,作走奔之状。狮身披障泥,背负巨大仰莲花盆。腹腔内有金刚经文,隶书字体。据载铁狮原在开元寺前。可能为文殊菩萨像底座。此铁狮为我国早期最大的铸铁件,展现了古代铸铁工艺的高度成就。 保圣寺罗汉塑像 在江苏吴县的水乡甪直镇保圣寺内。寺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后经历代重修。寺内原保存有古代罗汉塑像十八尊,相传为唐开元时(713年—741年)雕塑家吴县杨惠之所作。1927年寺遭火灾,塑像受损。后经蔡元培、叶恭绰、顾颉刚等筹建古物馆,将残存的九尊移入馆内陈列。塑像附于塑壁之上,构成以山水云为背景的罗汉群像。罗汉形态逼真,形体比例适度,刀法浑厚有力,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为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塑像之一。 (五)古遗址(26处) 周口店遗址 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上。是中国猿人遗骸及其文化的洞穴遗址。中国猿人也称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属更新世中期。第一个头盖骨于1929年12月由我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以后经多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很多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较完整的头盖骨五具,还有面骨、下颌骨、牙齿、股骨、胫骨等。十万件石器和用火灰烬遗迹说明当时已能制造工具和控制火。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基地。 丁村遗址 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953年发现,后经调查和重点发掘,发现了二十八种哺乳动物化石,二千余件旧石器。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枚人牙和一块小孩右顶骨化石。因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属晚更新世早期。石器较粗壮,属石片石器系统。以直接打击法打制的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代表器物。由于石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为代表。 仰韶村遗址 在河南渑池县城北8公里仰韶村南台地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遗址三面临水,北靠大山,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1921年发现,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获得丰富资料,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以及钵、盆、碗、罐等陶器,陶器表面大部分饰有彩绘图案。经考证,确定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仰韶文化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半坡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1953年至1957年,经过五次发掘出房屋遗址四十五座,圈栏两座,储藏洞穴二百多个,陶窑遗址六座,墓葬二百五十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之多。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有些陶器上刻划有简单符号,似为记事记数的文字。房屋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墓葬都是土圹葬,无葬具。1958年在原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 城子崖遗址 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东北。1928年春发现,1930年至1931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城子崖系一隆起高地,遗址面积约六、七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大批文物,确认是一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界已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它是黄河下游地区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古文化之一支。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包括龙山、周至汉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郑州商代遗址 在河南郑州市区内。1950年发现,面积25平方公里。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遗址为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遗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遗址内发掘出大量房基、地窖、水井、墓葬等遗迹,还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遗物。有冶铸青铜器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城内东北部,有大面积的带有石柱础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宫殿遗址。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殷墟 在河南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北部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称“殷”,直到帝辛(纣王)亡国。周灭殷后,渐趋荒芜,故称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龟甲牛骨上发现文字,经过考释,证实此地即文献中记载的殷墟。经考古发掘,发现有殷王族陵墓和宫殿的遗迹,并出土十多万片甲骨刻辞,以及大量青铜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遗物。著名的世界罕见的司母戊大方鼎,即出土于此。现在小屯村建有殷墟陈列室,展出大量殷代文物。 丰镐遗址 西周都城遗址。在陕西长安县沣河以东、阿房宫遗址以南、斗门镇以北普渡村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在沣河以东建立镐京,与周文王时的丰京隔河相对。近年经考古调查发掘,发现有房屋、窖穴、青铜器物、墓葬、车马坑等许多遗迹和遗物。在客省庄附近,1957年发掘出驾四马作战用的戍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戍车驾马以青铜为饰,轺车驾马用海贝作马饰,这是奴隶主墓葬有代表性的殉葬坑。丰镐遗址对研究西周社会有重要价值。 临淄齐国故城 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西部和北部,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南有牛山和稷山,北面为平原。春秋战国时临淄作齐国都城达六百三十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从1964年开始,对故城进行了多次勘探试掘,已查明,故城分大小两城。小城套筑在大城西南隅。大、小城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城内道路纵横,已探明干道十条,多与城门相通,城内有比较完整的用水、排水和城防系统。城内有各种作坊遗址多处。小城是贵族聚居地方,西北有“桓公台”,周围是宫殿区之一。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 曲阜鲁国故城 在山东曲阜县城区。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周公长子伯禽就国,建都曲阜。传三十四代,九百余年。城建于洙水、沂水之间,近扁方形,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现城东南、东北、西北断垣犹耸立地表。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故城进行勘探发掘,初步查明有城门十一座,街道十三条。城中部偏北为宫室建筑区,附近分布着制陶、制骨、冶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西部有墓地多处,出土大批珍贵文物。鲁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故城内外原有名胜古迹三百余处,现保存较好的尚有五十余处。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侯马晋国遗址 在山西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之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春秋时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旧址。古城已圮,仅存宫殿台基残迹。从1956年开始在此进行大规模探测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器,制陶、石、骨器作坊遗址。铸铜遗址分布甚广,出土文物丰富,尤以陶范著名。出土的“侯马盟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在浍河南岸的上马和柳泉两处古墓群中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如大铜鼎、大方壶、徐王庚儿鼎等。 楚纪南故城 又称纪郢。在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故名。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历二十代,约四百余年,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市。当年的土筑城墙,至今仍存,有的高达6至7米。城址近正方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四周开城门七座。城内夯土建筑台基密集,有的高达6米;古井、窑址遍布;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及东周文化遗物,俯拾皆是。城外尚有三大墓区,保存着当年王公贵族的大、中型墓冢七百余座。城内凤凰山,在楚都徙陈后,沦为秦汉墓地,著名的西汉古尸、汉简及精美彩绘漆器,即出土于此。 郑韩故城 在河南新郑县城关附近双洎河(古称洧水)与黄河交汇处。春秋战国时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在地,因称郑韩故城。郑、韩在此建都长达五百多年。解放后在此进行探查和试掘,弄清了故城概貌。故城平面极不规则,周长19公里。故城分东西两城,中有隔墙,大部分城墙尚在,最高处达18米。西城中部有一小城,应是当时的宫城。东城内有各种手工作坊遗址:铸铜、铸铁、制骨、制陶等。在此清理出一座熔铁炉、两个烘范窑及大批铁器、陶范等。东城一个战国兵器坑出土大批铜兵器,且多有铭文。城内外发现六处墓地,出土一批青铜器、玉器等。 赵邯郸故城 在河北邯郸市区。战国时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始,邯郸为赵国都城,历经八王,共一百五十八年。经发掘和勘测知,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在市区西南约4公里处,遗址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下,土筑残垣高3—8米,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龙台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在大北城还发现有炼铁、陶窑等作坊遗址, 燕下都遗址 在河北易县城东南,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燕国故都之一,营建年代约战国中期燕昭王以前。故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纵贯南北的运粮河及河东侧平行之“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东城为城民聚居和活动的中心,它南有中易水,北有北易水,东西有运粮河和护城河通两水,全城碧水萦回。东城又分为宫殿区、手工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墓葬区和古河道五大部分。燕下都是燕国南部的重要门户及军事重镇。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即在此地。 阿房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西郊约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咸阳宫城规模狭小,遂驱使七十万人在渭河南上林苑中营建朝宫。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后二世继续修建。项羽入关后,将宫殿付之一炬。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个大土台基,周长31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群众称为始皇上天台。村西南还有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称为郿坞岭。这些是阿房宫最显著的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西北5公里处。为西汉都城遗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秦代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长乐宫, 由栎阳迁都于此。高祖七年建成未央宫,惠帝时修筑了高8米、下宽16米的板筑土城墙,每面三个城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兴建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历九十多年, 长安城规模始成。现残存东、西城墙及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等夯土建筑遗址。1957年至1959年考古研究所曾对汉城进行了勘测发掘。 汉魏洛阳故城 在河南洛阳市东12公里处。故城东起寺里碑,西到白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河从中穿过。洛阳故城曾为西周东都,西汉刘邦初都;东汉、三国时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都城,前后达一千余年。因主要是汉魏两代,故称汉魏洛阳故城。故城现存三面城墙,上有十四个缺口,为城门。城内主要大街八条,宽40多米。宫城分南北两部,南宫有太极殿,北宫有德阳殿。城内最大寺院为永宁寺。东汉太学遗址在城南。城西的白马寺,城南的灵台,都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 高昌故城 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在新疆吐鲁番县城东约40余公里的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两汉魏晋时戊己校尉屯驻于此,后曾为前凉高昌郡郡治、麹氏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城,至明初始废,前后约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全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长安城。城内建筑遗址星罗棋布。有的寺院遗址保存较好,寺门、殿堂、高塔、佛龛等犹历历可数,游人还可穿堂入室, 探幽访古。解放后曾发掘出一些珍贵文物。特别是出土的古代官私文书,是研究吐鲁番地区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交河故城 亦称雅尔湖故城,高昌都城遗址。在新疆吐鲁番县城西约10公里的雅尔湖乡,位于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孤岛”地带,因名交河。六世纪初麹氏高昌时,在此建立交河郡城。现存遗址主要是唐代及以后的建筑。城依土崖作长方形,无城垣,南北长100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城中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道。城内建筑遗址很多,以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三个区:西北区大多为寺庙遗址,有各类佛塔,有的佛龛还残存佛像;东北区为居民区,这里院落鳞次栉比;东南区建筑毁坏严重,似为故城政治中心。古城自汉至元为边陲重镇,对于研究新疆古代城市建设和布局,很有参考价值。 大明宫遗址 在陕西西安市北1公里的龙首原上。初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死,遂改名大明宫。宫殿区范围,东西1.5公里,南北2.5公里,共三十三门,正门(南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其北为宣政殿等。另有别殿、亭、观等三十余所。唐末为朱温破坏。今遗址内含元殿、麟德殿、翔鸾和栖凤两阁以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迹,尚可辨识。1957年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四座城门和含元、麟德两殿遗址。 太和城遗址 在云南大理县南7.5公里太和村西面山坡上。为南诏国早期都城。遗址现存南北两道夯土城墙。南城墙从点苍山五指峰麓向东延伸1.5公里,北城墙西端从佛顶峰向东延伸2公里。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古城金刚城,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遗址中的南诏德化碑,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年)。碑阳正文三千八百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并详及天宝战争起因和经过。碑阴详列南诏诸官职衔和姓名等。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碑西为南诏宫殿建筑群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在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渤海是唐代我国东北以靺鞨族粟末部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渤海国设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为其首府。上京城建制和规模仿唐都长安城兴筑。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外城周长17.5公里,四面十门,城垣土石间筑,残高2米左右。内城在外城北部正中,石筑城垣,周长4.5公里。宫城在内城北部正中,石筑城垣,周长约2.5公里,残高平均3米以上。宫殿在宫城中间,今仅存五重殿基,南北排列在一中轴线上。有的台基高近6米。上京龙泉府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 辽上京遗址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后改称辽国。耶律亿神册三年(918年)开始建筑京城,初名皇都,后改称上京。由汉城、皇城,大内三部分组成,周围约14公里。南为汉城,是汉、渤海、回鹘等族人居住区。北为皇城,是契丹族居住区,建筑遗迹很多。大内在皇城中央,是宫廷所在,宫殿建于岗阜之上。城址曾遭洪水毁坏,现残墙高6米多,皇城各门及瓮城遗迹尚在,皇城和大内的建筑基址及街道分布情景,亦依稀可辨。 辽中京遗址 在内蒙古宁城县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辽宋澶渊之盟后,契丹贵族为便于与中原交往,利用北宋每年所纳岁币,征集燕云地区的汉族工匠,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筑规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城址遗迹现仍明显可见。由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部分组成,周围长15公里多,现部分城墙残高仍有4米。外城南为汉族居住区,现有大明塔等遗筑。内城为官署及屯兵区。大内为契丹贵族所居,现尚有宫殿废墟。中京遗址对研究契丹族封建化进程及其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等,很有科学价值。1959年至1960年曾在遗址内进行考古发掘。 古格王国遗址 在西藏札达县札布让区象泉河畔的土山上。公元十世纪前半期,吐蕃赞普达玛的后裔德祖衮在札达县札布让、托林一带建立古格王国。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从山顶到山脚,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六百余座,形成一组庞大的古建筑群。建筑群下部有地道相通,外围有石基城墙,城角均设有碉堡。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五座。寺内历代吐蕃赞普和王子的画像栩栩如生,壁画图案千姿百态、色彩艳丽。遗址周围还有大量兵器实物。这些实物和建筑是研究西藏历史和藏族古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六)古墓葬(19处) 黄帝陵 在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距县城约1公里。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各族的共同祖先。据《史记》载,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左有沮水回绕,景势不凡。陵高3.6米,周围48米,墓前有碑亭。历代帝王多在此筑台立碑,祭帝祈仙。山脚下有黄帝庙,庙内古柏参天,内有一株高19米,下周10米的巨柏,相传为黄帝手植,距今约四千余年。庙中过亭内有石碑七十多通,刻有历代皇帝祀祭碑文。 孔林 亦称至圣林。在山东曲阜县城北1.5公里处。据史载, “孔子死,葬鲁城北泗上。”当初墓地不过一顷,二千四百年来,孔子后裔及族人多埋葬于此,再加上历代帝王不断赐给祭田、墓地,面积逐渐扩大,至清代已达3,000多亩,林墙周长7公里余。林内古木参天,中以楷树为多,另有柏、桧、女贞、五味等数十种珍奇树种。相传孔子弟子各持其乡异种树来植,故种类繁多,葱葱郁郁,四时不凋,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延续至今,约有古树两万余株。林下墓冢累累,碑石林立。孔子墓在林内东周墓地西北部。 秦始皇陵 在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附近。秦始皇即位后,即遣七十万人营建陵墓,死后葬此。冢高76米,周长2000米。经钻探,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64米,建筑规模非常宏伟。在陵东侧1500米处,近年发现三个兵马俑坑,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高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已出土的文物达万件之多,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在陵西约500米处,发现大量胥役墓坑。始皇本陵现尚未发掘。一号兵马俑坑现已建成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茂陵 在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汉武帝刘彻墓。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故名。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历时五十三年,每年以全国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园。建筑宏伟,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史载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茂陵封土用夯土打筑,状如覆斗。今实测陵高46.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与史载基本相符。陵园呈方形,周围三里,垣墙基宽5.8米。1978年在霍去病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 在陕西兴平县茂陵东500米处。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十八岁随卫青出征匈奴,先后六次出击,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死,年仅二十四岁。墓为一座仿祁连山形状的土冢。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在墓前陈列着大型圆雕石刻墓饰。计有马踏匈奴等十四件。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法简练浑厚,现保存完整。 辽阳汉壁画墓群 在辽宁辽阳市北部棒台子、三道壕、北园一带。先后发现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壁画墓多座。各墓形制和大小稍有差别,但结构基本相同。墓顶均有高大的方锥形封土。墓室均用南芬页岩石板建造。一般有墓门、棺室、前廊、左右耳室等。大墓有回廊。各墓除殉葬物品外,墓室四壁均有彩色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尤以车骑仪仗、宴饮、乐舞、杂技、斗鸡、仓廪和庖厨等画面为佳。壁画多用墨线勾勒,涂以彩色、有连壁大作,也有单幅小品。对研究历史和美术史很有价值。 洞沟古墓群 在吉林集安县洞沟河畔。高句丽古墓。排列有序,规模悬殊,有近万座之多。外形有石坟、土坟两类。石坟年代较早,规模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等。土坟较晚,内用石材砌筑墓室,封以黄土。墓室多近方形,顶为穹窿式或四角形、八角形藻井。有的墓室内有绚丽多彩的壁画及墨书题记。壁画多为四至六世纪绘成。前期多画在墓室的粉白壁上,晚期则直接画在平整石面上。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资料。 封氏墓群 又名封家坟、十八乱冢。在河北景县城东南7.5公里处。是北魏时期上层封建贵族封氏按当时风俗“集族而葬”的族系墓群。1955年曾出土了北魏封魔奴,东魏封延之,北齐封子绘及封延之妻崔氏、封子绘妻王氏等人墓志,还有大量铜器、陶器、青瓷器等文物。其中青瓷莲花尊是北朝青瓷中的珍品。封氏墓群对研究北魏汉化前后的衣冠制度及墓葬等, 很有科学价值。 昭陵 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嵕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唐贞观十年(636年)埋葬长孙皇后时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葬李世民时止。现地面建筑均已倾圮。正南面山下朱雀门的门阙和献殿,山北的玄武门、祭坛等墙基尚可辨认。祭坛内原置唐代时少数民族十四国君长石刻像,两庑原置六匹石刻骏马。即著名的“昭陵六骏”。陵西南有下宫遗址。陵园周围60公里,面积30万亩。李世民允许功臣密戚及臣僚申请陪葬,因而陵园内有陪葬墓冢一百六十七座。昭陵园内还保留有许多当时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1979年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 乾陵 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依山修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园原有两重垣墙,四面均有阙门和巨型石刻。南门地面石刻现保存基本完整,有翼马、鸵鸟、石马计十四尊,六棱柱华表一对,高6.3米的石幢两座,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并有当时参加高宗葬礼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的石刻像六十一尊。石刻体型庞大,造型逼真,神态生动。陵东南陪葬有十七座王公大臣的墓冢。五座已发掘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壁画、三彩俑和线刻石廓、石门和墓志等重要文物。 顺陵 在陕西咸阳市东北18公里的陈家村南。是唐女皇武则天母杨氏的墓。杨氏死于唐咸亨元年(670年)。武则天即位后,两次追尊其父母,先改杨氏墓为明义陵,后又改称顺陵。陵园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原有两重围墙,现仅存遗址。陵墓位置在内城北半部,现高12.6米,底部为方形,占地约3亩。陵前有石人,石兽等石刻三十多尊。陵墓南门走狮和独角兽各一对,是唐代艺术雕刻的珍品。顺陵残碑,现存咸阳市博物馆内。 六顶山古墓群 在吉林敦化县城南5公里牡丹江右岸六顶山南坡山坳。渤海国前期王族茔地。约有石室封土墓八十余座。1948年发掘清理其中的贞惠公主(第三代王大钦茂次女)墓,出土大量陶器、玉璧、鎏金铜饰件和墓碑一通。碑高90厘米、宽49厘米,上有汉字楷书真字七百余,阴刻共21行。碑刻于780年。碑文证明渤海国使用汉字,娴习书法,流行骈体文。同时出土有造型雄浑,形象刚健的石狮两尊。亦说明唐代文化对渤海国的深刻影响。 藏王墓 在西藏穷结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为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历代吐蕃赞普的墓葬群。现有九座墓茔,方圆达3公里,尚未发掘。均为方形平顶,土石夯结。大小不一,排列不齐,多数高达数十米,经风雨剥蚀,酷似山丘。据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及前后几代赞普均葬于此。除个别墓外,大部墓主已不可考。附近山峰下有一大墓前台,立有石狮一对,形象生动,刀法流畅。毗邻的赤德松赞墓,旁有方柱形石碑一座,碑身正面刻有古藏文文字,歌颂赞普赤德松赞的一生业绩。 王建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三洞桥。系五代前蜀主王建(847年—918年)陵墓,称永陵。封土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长23.4米,由十四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前室为羡道,券额上有彩画。中室有棺床,作须弥座式,两侧列置透雕十二扶棺力士像。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伎乐二十四人,奏各种乐器,是一完整的宫廷乐队。后室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墓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对研究唐、五代历史、文化很有价值。 岳飞墓 俗称岳坟。在西湖边栖霞岭下岳王庙中侧。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坚决抗金的名将岳飞被以高宗赵构,权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岳飞遗骸于此。岳飞墓在正中,左侧为其子岳云墓。墓前甬道旁列石人、石兽。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桧妻)、张俊、万俟四人。阙前有照壁,上嵌明人洪珠书“尽忠报国”四字。照壁前南北两厢各有碑廊,北廊有岳飞诗词等手迹,南廊有历代名人凭吊题咏碑,共陈列历代石碑一百二十五通。墓东侧有岳王庙,庙内忠烈祠殿内塑有岳飞坐像,启忠祠内展有岳飞抗金史迹。 明孝陵 在江苏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洪武十六年建成,朱元璋死后葬入。因先葬入的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建筑可分两组。第一组为神道,有神烈山碑、大金门、红门和西红门(此两门已毁)、四方城、石刻等。石刻由十二对石兽、一对石柱、四对石人和一座棂星门组成。神道石刻长约800米,颇为壮观。第二组是陵的主体建筑,有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等。享殿仅存须弥座台基和一座清代建殿堂。方城上明楼楼顶已毁。宝城为一约400米直径的圆形土丘,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墓穴。孝陵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十三陵 在北京昌平县城北约44公里的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是明代皇帝的陵墓群,方圆40平方公里。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思陵止,前后共营建二百多年。计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 (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毅宗)等十三陵。各陵虽大小繁简有异,但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致。平面均呈长方形,后有圆形或椭圆形宝城。地面建筑有石桥、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明楼等。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现已对外开放参观。十三陵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清东陵 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北京东偏北约120多公里。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因另一陵墓群在北京西南的河北易县,故分别称东陵、西陵。东陵陵区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周围辟火道。内有帝陵五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公主陵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五座陵寝依山筑于昌瑞山南麓,孝陵座落在主峰脚下。以孝陵为中心,诸陵分列两侧。神道和桥梁纵横交错,黄绿琉璃瓦殿顶与汉白玉殿陛栏杆互映,朱垣画栋与苍松翠柏相间,更显示出古建筑群的绚丽宏伟。 清西陵 在河北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东北距北京120余公里。是清朝皇陵群之一。西有紫荆关,南有易水,东为燕古下都遗址。陵区范围100余公里,内围墙长达21公里。内有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三座,妃陵三座、王公及公主园寝四座。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陵内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刻百余座,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帝、后陵和喇嘛庙是红色围墙,黄琉璃瓦顶;妃、公主园寝是红色围墙,绿琉璃瓦顶;行宫和衙署则是砖墙,布瓦顶。泰陵居永宁山下中心位置,其余诸陵分列东西两侧。西陵和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室陵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