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特点
大寺座西向东,寺门、照壁、井房、浴室在下部,大殿、邦克楼、讲堂在一座7米高的砖砌高台上。照壁立于高台正前方,照壁后面是三孔拱门,邦克楼立于拱门之上。穿过拱门,拾级而上,登上高台,是一个由大殿和南北讲堂形成三合院式平台,其中大殿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整个大寺占地3542平方米,建筑气势雄伟,汉式风格为主,辅以以伊斯兰教风格装饰。
寺门朝北,门前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长9米,高6米,中心有大幅"月桂松柏"砖雕,两边雕刻有"万物编生沾主泽,群迷普渡显圣恩"的对联,甚为精美。由门通过卷洞,有台阶可登上高达7米的砖砌台基,台基上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有礼拜殿、邦克楼、南北讲经堂、阿訇住房等
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向东,与寺门相反。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的建筑,由一个卷棚顶和两个九脊歇山顶前后勾连,面宽5间,进深9间,用20多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撑梁架,室内全用木板铺地,两侧内墙刻有精致的阿拉伯文《古兰经》节文的书法,殿内可容800人作礼拜。礼拜殿的右前侧,有二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式建筑邦克楼。台基下部建筑由寺门、井房和沐浴室等组成。整体建筑呈现出一个倒卷帘式的布局,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巧。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在该寺召开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于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回民政府,使之成为一处著名的革命旧址。1958年曾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重新开放后,国务院宗教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先后拨款进行全面维修,现已成为宁夏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礼拜大殿
礼拜大殿是寺的核心建筑,很多宗教活动就在此进行。礼拜大殿由前后两座殿宇和门前抱厦相连结而成。除两侧有低矮、透空的栏杆外均为空廊式。抱厦柱枋间装饰有云纹挂落,斗栱挑檐参差有致,拱垫板间镂刻植物与阿文图案。大殿以木板铺地,墙壁装饰有《古兰经》文书法。两殿宽18米,总长约30米,净空面积为408平方米,可容纳800人礼拜。前后两殿内各以四根明柱支撑,柱头以莲花装饰,设计者巧妙地将三根垂柱运用斜梁搭接,既减轻了木结构所承受的重量,又改善了殿后视野。
前后大殿的八根擎柱上原挂有四副抱匾,现存的只有一联,其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照壁
砌照壁宽9米,高6米,壁身部分构划分成七个开间,壁身正中是光绪年间以青砖雕刻的"月藏松柏"图,象征"真主万能不朽,教徒生年长寿",两边是"万物偏生沾主译,群迷普渡显圣恩"的砖雕隶书对联,落款是:"河州工匠马忠良刻石"。照壁另外一面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写着:同心清真大寺。
邦克楼
邦克楼,是阿訇传呼穆斯林每天按时做礼拜的地方。邦克楼原为三层,在民国时期层遭龙卷风毁坏,后经重建为两层。邦克楼位于三孔入口拱门之上,长宽均为8米,平面成正方形,"西蜀工匠谭德华"的字样。楼顶四角攒尖,柱枋之间装饰有精美的硬木挂落,精巧玲珑。 |